分享

王家酥糖探访记(四)

 赵殿超 2022-11-15 发布于河北

   按照约定,我们来到民族路西口会面,然后我带着马老师找到顺德糕点铺。

    这一次,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了解更多,包括上次没弄清楚的事情,二是让马老师来辨别一下这家是不是要找的王家酥糖。

    来到店内,正好有顾客买蛋糕。顾客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因为不会用微信支付,所以只能用现金。

     王师傅给老人秤足了蛋糕,递给老人。老人拿一百块钱放在柜台上。王师傅拣起一把金属夹子,从他的钱盒子里夹出一些十元、五元的纸币找了零钱。

   老人出去了。

    王师傅才得出空来跟我们打招呼。我简单介绍一下马老师,他们二人开始攀谈起来。

   由于都是老沧州街上的清真回回,所以关于几十年前的沧州旧貌、往事有很多话题。

   王师傅讲到,一位卖酥糖的先辈每天早早来到胡同口,只叫卖一声:酥糖!

     人们听到后纷纷前来购买,没有听到的将错过机会,酥糖有限,很快卖完,然后这位先辈空着担子离去。

  然后,又讲到他家的蛋糕在当时沧州街上是数一数二的。你或许会问:到底数一还是数二?

这要看怎么比。

   那时候,有一对老夫妻,做的蛋糕味道相当不错,按说他们是第一。可是,由于他们相对很邋遢,要是按干净他们就排不上了。

  “我们家的蛋糕又干净又好吃!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是第一!”

王师傅非常自豪地说。

  这时候,又进来一个顾客。王师傅转身去给取蛋糕了。

    我看了一眼马老师,见马老师表情有些微妙变化。

“要不咱们走吧。”马老师说。

   我意识到可能这里面有什么事情不妥当了。马老师小声说:“这家不是!”

   我不知道他是根据哪一点做出的判断,莫非这王师傅有讲话不实的成分?

  按照我的观点,不管他是不是要找的王家酥糖,只要他是经典,有特色,就是我要采访的对象!

   既然能够传承三百多年,一定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

   于是,我建议马老师留下来多了解一些,另外品尝一下这里的食品风味。

    “有道理。”马老师同意了我的决定。

   这时候,王师傅忙完了,顾客拿着蛋糕和酥糖出去了。

   王师傅见我们站起身,热心地让我们坐下,毕竟时间还早。

    “王师傅”,我说道,“记得上次来,有个朋友抽烟进来被你拒绝了。这是怎么回事?是你不喜欢吸烟呢还是这里面的东西怕烟?”

    “是这里面的东西怕烟。你知道,这些食品的性质跟茶叶一样,非常容易吸收其他味道。烟的味道渗入进去,很容易被感觉出来,那就影响了它的品质。”

   “哦,是这么回事。”我说。

    “不光是吸烟不行,别的也一样。所以我们家做这些东西,手上、脸上不能搽任何有味道的化妆品,甚至洗手都不能用香皂!”

   “太讲究了!”我非常惊奇地说。

  我又想起一件事,是关于这门手艺传承的。

    “记得上次来你说过关于教徒弟的事情,学徒还要挨打。既然是自家传承,那么所谓的徒弟也是自家儿孙了? ”我问道。

“这个问题啊,学徒的不只是自家人,也收外姓孩子。上次讲到打徒弟,那也是很有讲究的!”

“打徒弟也有讲究?”

“是啊!徒弟不是随便就打的。这里面有规矩。”

  究竟打徒弟有什么讲究,马老师根据哪一点确定这不是王家酥糖,这家店铺又有怎样的来历,我们将在下期文章中讲述,欢迎继续跟随我们一起探寻沧州古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