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31、赵匡胤有意逼反李重进

 梦想童年594 2022-11-15 发布于江西

赵匡胤建宋称帝以后,理性处事,几乎对所有的人都采取了宽容态度,但唯独对李重进例外,逼得李重进起兵造反,赵匡胤借机将其消灭,并株连杀了许多人。

李重进,河北沧州人,是郭威四姐的儿子。李重进比柴荣年龄大,很早就跟随舅舅征战四方,战功累累,属于开国功臣。郭威称帝之后,李重进长期执掌禁军兵权。李重进在年龄、资历、功劳、职务等方面,都高于赵匡胤。

郭威没有儿子,李重进作为外甥,继位也是可以的。他与郭威有着血缘关系,而柴荣与郭威没有血缘关系。可是,郭威却选择了柴荣做皇位继承人。郭威担心李重进有想法,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让李重进向柴荣行君臣之礼。李重进为人忠厚,没有怨言,很听舅舅的话,对年龄比他小的柴荣十分恭敬。

柴荣继位以后,李重进仍然没有二心,尽心竭力地辅佐他。在高平之战中,右军统领樊爱能怯敌逃跑,跟看部队就要溃散。李重进厉声高呼,喝令自己的部队稳住不动,然后又与张永德一起,跟随赵匡胤向敌军发动反攻,经过激战,终于转败为胜。战后,柴荣重赏了李重进。

柴荣立志统一天下,御驾亲征,南征北战,李重进是他的得力大将。李重进武艺高强,作战凶猛,常常身先士卒,在西征后蜀、三攻南唐、北伐辽国战斗中,李重进都立有大功。因他长得黑壮,又英勇无敌,被人称为“黑大王”。

柴荣很信任李重进。当时禁军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个系统,侍卫司兵力比殿前司多,柴荣让李重进统领侍卫司,让张永德统领殿前司。后来,才又提拔赵匡胤担任了张永德的副职。

张永德一度怀疑李重进有二心,曾向柴荣提醒,柴荣却不相信。张永德有时喝醉了,流露出怀疑李重进的意思。时间一长,两司的将士们都知道了,他们认为两个主将不和,不是什么好事。

李重进也听说了,他独自一人来到张永德的军营。张永德置酒招待,两人边喝边聊。李重进直来直去地说:“你我二人都是股肱之臣,关系国家安危,你怎么能怀疑我呢?我今天来,就是要向你表明心迹。我如果有异心,天地不容。”见李重进如此坦诚磊落,张永德有些惭愧,此后不再说李重进的坏话,两司将士都安心了。

柴荣病逝以后,朝廷任命李重进兼任淮南节度使,去抵御南唐。李重进虽然仍是禁军侍卫司的统领,但离开京城,到扬州办公去了,侍卫司由副统领韩通负责。如果李重进在京城执掌侍卫司,赵匡胤是搞不成兵变的。所以,调开李重进,不排除是赵匡胤搞的鬼。

赵匡胤计划周密,只用五天时间,就干脆利索地完成了改朝换代。赵匡胤宣布后周官员全部各就各位,原来是什么官的还当什么官,连宰相都没变,但唯独免除了李重进的军职,改由亲信韩令坤掌管侍卫司。

李重进当时远在扬州,京城发生如此巨变,他是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的,但为时已晚,大局已定,而且政局十分平稳。李重进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又听说赵匡胤善待周朝宗室,于是决定承认新朝,并给赵匡胤上书,请求亲自去开封拜见新皇帝。

照理来说,地方节度使进京拜见新君,是用实际行动表明对新朝的拥戴。当时,大多数节度使都在观望,主动进京拜见的很少,国丈符彦卿虽然没有反对赵匡胤称帝,但过了三年以后才去拜见他。所以,赵匡胤应该高兴才对。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赵匡胤竟然拒绝李重进进京。赵匡胤召来翰林学士李昉,让他起草一个诏令,不让李重进到京城来。李昉感到很为难,皇帝拒绝地方官员前来拜见,表明皇帝对他不满意、不信任,不想见他,可诏令决不能这样写,而要写得冠冕堂皇。

李昉很有才,琢磨了半天,写了这么几句话:“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意思是说,咱俩就像头和肢体那样亲密,以后有的是时间,何必着急来呢?

这话虽然说得很漂亮,但李重进却如同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心里十分清楚,赵匡胤不让他去拜见,意味着什么。看来,赵匡胤是不会接纳他的,李重进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其实,赵匡胤如果宽容李重进,允许他进京拜见,李重进可能是不会造反的。

恰在这时,北边传来李筠准备造反的消息,李重进为之一振。他与李筠是老战友,知道李筠虽然鲁莽,却很能打仗。李重进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博。于是,李重进给李筠写了一封密信,约定南北夹击赵匡胤,恢复周朝江山。

李重进派了亲信翟守珣,拿着密信,去联络李筠。可是没有想到,翟守珣并没有去找李筠,而是跑到开封,把密信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看了李重进写的密信,心中窃喜,他终于掌握李重进谋反的证据了,而且人证物证俱全。

赵匡胤问翟守珣:“我打算赐给李重进免死铁券,他能相信我吗?”翟守珣却说:“李重进终究是不会归顺的”。这哪里是什么亲信,简直是掘墓人。李重进有这样的亲信,说明他不会识人用人,那怎么能干大事呢?

翟守珣想留在朝廷,赵匡胤却让他回去,在李重进身边做个卧底,任务是延缓李重进起兵的时间,不要让他与李筠联合。他俩要是联合起来,是很难对付的。赵匡胤是想先集中兵力灭掉李筠,再回过头来收拾李重进。

翟守珣回去以后,撒了个弥天大谎,说见到了李筠,并仔细观察了李筠那里的情况,发现李筠谋事不周,准备不足,恐怕难成大事,建议李重进观望一段时间再说。李重进信以为真,听从了,于是错过了与李筠联合起兵、南北夹击的最佳时机。李筠确实有勇无谋,他也没有派人与李重进联系。

赵匡胤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李筠叛乱,然后,再次逼迫李重进,免除他淮南节度使的职务,让他去青州。李重进明白,赵匡胤这是在削弱他的势力,就要对他下手了。李重进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起兵造反。

李重进觉得自己力量单薄,便给南唐国主李璟写了一封密信,希望能够联合出兵,共同对付宋朝。可是,南唐经过柴荣三次御驾亲征,早就被打怕了。李璟把李重进的密信,转手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手里有了李重进的两封密信,一封是勾结李筠的,一封是勾结南唐的,铁证如山,李重进死定了。赵匡胤公布了李重进的罪证,下诏剥夺他的官职和爵位,然后调兵遣将,名正言顺地去攻打扬州。

赵匡胤还想速战速决,派出了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四员大将,率兵南下,包围了扬州。李重进只得拼死抵抗,战况十分激烈。赵匡胤又故伎重演,亲自来到扬州城下,督促攻城。扬州城很快被攻破了,李重进自知没有活路,全家自焚而死。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叛乱,用了五十多天时间,也够神速的。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赵匡胤进城以后,一改宽厚仁义的习性,露出了狰狞面目,下令将李重进的属下和将士数百人全部斩杀,李重进在外地的兄弟、侄子也被悉数杀死,这与平定李筠时的做法大相径庭。

李重进叛乱与李筠不同,如果不是赵匡胤有意逼迫,他可能不会造反。可是,赵匡胤为什么逼他造反呢?史书对此没有记载。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很可能赵匡胤与李重进有很深的个人恩怨,所以不能容他。可见,即便是宽厚仁义之人,在背后也会有一些阴暗面,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

赵匡胤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他铲除外敌、稳定局势之后,便猜忌和提防为他立下大功的结拜兄弟了,流传广泛的,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请看下一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