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朝_五_晚_九 2023-07-25 发布于湖北

959年五月初二,意气风发的柴荣在军事会议上批判了见好就收的小富即贵心理,下令继续进军,准备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会刚开完,当天,柴荣就病了。

六月十九,39岁的柴荣去世。

从突然染病到去世,不过1个多月时间。

仓促之间,柴荣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统,希望能保住后周江山。

不过,柴荣想不到:这个系统的BUG被赵匡胤找到了。

柴荣心中的心腹忠臣是谁?

柴荣病重期间,做了如下人事调整。

1、强化魏仁浦、范质、王溥等人地位,以他们把持枢密院。

2、以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又以赵匡胤取代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从这样的人事调整,能看出柴荣心目中的心腹忠臣。

首先,最信赖的,是范质等老文官们。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不要小看这些文官。

五代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枢密院的权力已经非常大,虽不领军,但有调兵、任免权。

当初,柴荣以养子身份即位时,威望也不够。郭威给他留下的辅政集团,就是这帮文官。

这帮文官既没有篡位之可能,又能把持中枢,压制将领,是政权顺利过渡的中流砥柱。

其次,韩通、赵匡胤等禁军“新领导”。

当初,郭威给柴荣留下的禁军班底是: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

当时,为了让李重进没有非分之想,郭威特意让李重进跪拜柴荣,定下君臣名分。

或许是为了压制李重进,柴荣在位时期,削弱了侍卫亲军,强化了殿前军。这样,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威胁又超过了李重进。

所以,两位威望过高的禁军元勋是必须被削弱的。

柴荣通过对韩通、赵匡胤的提拔,削夺了张永德军职,压制了李重进。

最后,心腹节度使——符彦卿、李筠。

柴荣的调整中,没有涉及到藩镇。

这是因为:郭威留给柴荣的心腹节度使班底,仍在发挥作用。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天雄军,与五代时期的帝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唐的李存勖、李从厚;后晋石敬塘、石重贵;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都曾经担任过天雄军节度使!

郭威除掉了实力派王殷后,让柴荣的岳父符彦卿做了天雄军节度使。

此外,在对北汉前线的李筠,也是郭威、柴荣都信任的心腹节度使。

柴荣留下的系统

通过调整,柴荣留下了一个看起来很稳定的系统。

1、相互制衡的四股力量。

枢密院、侍卫亲军、殿前军、藩镇军,四股力量相互制衡。

枢密院掌调兵权,却不领兵。

军队将领们领兵,却没有调集兵马的权力。

侍卫亲军、殿前军同属禁军,中枢可借此压制强藩。

而侍卫亲军、殿前军彼此两个系统,相互制衡,又可防止出现有人独掌禁军。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一旦禁军中有人图谋不轨,另外一支禁军可以与外藩一起灭了他!

2、新老制衡。

禁军中,原殿前军张永德被“升职”,侍卫亲军李重进则长期驻扎淮南。

因此,禁军由新被提拔的赵匡胤、韩通分别把握。

而中枢系统中的范质、王溥等人都是元老重臣,可以压制资历、威望不足的赵匡胤、韩通等人。

如此,事权可归于中枢。

3、京城防务的平衡。

李重兼淮南节度使,防南唐;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开封东面;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开封东北面;向拱为西京留守,防开封西面。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四个方向,四将主持防务,相互制衡。

柴荣精心打造的系统看起来是很稳定的。

后来北宋加强君权,玩的也是差不多的招数。

不过,系统的BUG很快就被赵匡胤把握住了。

失衡的中枢

中枢系统如果发挥作用,赵匡胤是没有机会的。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后来,赵匡胤称帝后,看到后周宰相王朴的画像(王朴先柴荣三个月去世),毕恭毕敬行礼:此人在,朕做不了皇帝!

可是,柴荣留下的中枢系统,却迅速失衡,成了赵匡胤的“助攻者”。

此时,冯道、王朴等人已经去世,范质、王溥虽确实是功勋老臣,但是,他们没有冯道的资历、王朴的才能。

柴荣大约也不放心,便遗命王著入相。

范质等人为了保全地位,废世宗遗命,并对人说:慎勿泄此言!

当时,殿前军主管宿卫,赵匡胤既是殿前都点检,又是禁军地位最高者,柴荣遗命他应该也知道。

“勿泄此言”,赵匡胤应当也是要保守秘密的。

这只是猜测,但不论赵匡胤是否是“勿泄此言”的参与者,枢密院从此与赵匡胤形成了某种默契,则是显而易见的!

此后,枢密院简直成了赵匡胤的“同伙”。

失衡的禁军

很快,禁军的平衡就完全被打破了。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仅仅半年时间,禁军出现了频繁的新任命。

在这些新任命中,侍卫亲军的重要岗位,换上的全部是与赵匡胤亲近的人。

由于李重进长期在淮南,因此,整个禁军的重要岗位,只剩下韩通一人!

考虑到韩通也是刚被提拔为副指挥使,可以想象:赵匡胤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禁军!

禁军,失衡了!

当时,人事任免权悉数归于枢密院。

柴荣死后,枢密院做出一系列有利于赵匡胤的人事任命,令人匪夷所思!

同时,还有记载显示:已经有人上书,极力陈明赵匡胤图谋不轨。

不过,范质却压根不听。

看来:赵匡胤与枢密院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调兵的BUG

调兵权,归于枢密院。

赵匡胤即便统领殿前军,如果不能调兵,那也是很难造反的。

枢密院又配合的“神助攻”了。

赵匡胤伪报:契丹来犯,请发兵抵挡!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枢密院居然稀里糊涂,没有核实调查,就让赵匡胤带兵出城了。

赵匡胤出城前,城中已经流传“点检作天子”的传言,“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

可是,朝廷却似乎一无所知!

从过去的经历看,范质、王溥绝不是这种饭桶,堂堂柴荣也不可能把枢密权交给饭桶。

看来:系统已经被“黑客”劫持了!

赵匡胤没有调兵权,枢密院帮赵匡胤实现了调兵!

接下来,就是黄袍加身了!

系统崩溃

赵匡胤杀回东京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韩通从宫殿跑出来,准备组织抵抗。可是,还没开始组织,就被王彦昇杀掉了!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赵匡胤控制京师,夺位!

禁军系统崩溃了,那么,柴荣留下的藩镇系统呢?

还记得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吗?

他是柴荣的岳父,同时···也是赵光义的岳父。在后周时期,赵光义就作了符彦卿的女婿。

所以···

只有李筠立刻发起了叛乱,但势单力薄,很快被镇压。

最大的竞争对手,李重进,一开始还想求好,想亲自到东京见赵匡胤。

直到赵匡胤下达调令,李重进才叛乱···结果也迅速被镇压了。

柴荣留下的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

后世赵宋也基本是在这种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出中央集权的。

只是,在这个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中,枢密院如中枢神经,是其中的核心,必须由忠诚、有才干的人来主持。

柴荣留下的中枢资历虽够,但品行、才能都难以胜任。

最终,赵匡胤抓住这个BUG,控制禁军、获取调兵机会···直到黄袍加身!

再好的系统,也要合适的人,才能运行好!

不然,就会成全赵匡胤这样的“黑客”。

柴荣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赵匡胤。

柴荣对赵匡胤有多信任,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荣晚年时,本来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张永德,这位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而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两人有着亲戚关系。

柴荣登基后,张永德跟随他征北汉、战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张永德和与赵匡胤一起帮助柴荣力挽狂澜,最终打败北汉军,立下大功。

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

大家知道,当时禁军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而在这三个职位之上,就是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军的最高统帅。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柴荣生前,张永德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赵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荣晚年时,尤其是临死前的那段时间,柴荣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便开始对张永德非常不放心。因为,张永德作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军最高统帅,如果将来有人威胁柴荣儿子的皇位,那这个人绝对是张永德。

在这种背景下,柴荣就下令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同时让自己的第一心腹亲信赵匡胤接替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由此,赵匡胤终于成为后周军界第一人,这才有了他后来的“黄袍加身”。试想,如果张永德没有被解除兵权,“黄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张永德。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柴荣留下的第二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

石守信早年跟随郭威,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后来柴荣继位后,他跟随柴荣征讨北汉,也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他选择站在柴荣这边,从而被柴荣破格提拔,后来一路升迁,最终成为柴荣身边,仅次于赵匡胤的心腹忠臣。

从某种意义上说,柴荣就是石守信的伯乐,而石守信能够发迹,完全是柴荣一手提拔的结果。并且,在柴荣晚年时,他在让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的同时,又让石守信接替了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由此他也成为后周军界第二人。

后来,柴荣的儿子继位后,有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于是赵匡胤率军北上,此时石守信更成为留京的最高军事长官。结果呢,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随后带兵返回京城时,石守信果断打开城门接应,并立马站在赵匡胤这边,并逼迫皇帝退位。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柴荣留下的第三心腹忠臣,是王溥和范质。

王溥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当于是后周文臣第一人;范质是唯一入宫接受柴荣临终遗命的托孤大臣,官至参知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几乎是后周帝国文臣第二人。

可结果呢,柴荣刚去世,王溥就和赵匡胤勾结在一起,并联手谎报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赵匡胤率军出去。

至于范质,当赵匡胤杀回京城时,他本想说几句撑门面的话,结果看到赵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声高呼万岁,范质便也跟着高呼万岁。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柴荣留下的第四心腹忠臣,是李继勋。

李继勋的经历,几乎和石守信一模一样,他在郭威时代也只是一个中级将领,但在高平之战中,因为全力支持柴荣,被柴荣当作心腹破格提拔。

此后,柴荣便相当于是他的伯乐,一路提拔他,最后官至步军都指挥使,为后周军界第三人,仅次于赵匡胤和石守信。

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败时,他因为在邢州,没有直接参与兵变,问题是,但当他得知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后,立马就选择高呼万岁,转而投到赵匡胤的门下。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柴荣留下的第五心腹忠臣,是韩通、李重进、李筠。

韩通是郭威时期的名将重臣,也是郭威的心腹;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殿前都指挥使,而且年纪比柴荣还要大,以至于郭威临死前,都得闲特意让他叩拜柴荣,总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至于李筠,他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

这三个人,原本在军界的资历和地位都要远远高于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问题是,他们都是郭威时代的重臣,柴荣虽然敬重他们,但显然不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来培养。所以在柴荣时代,他们都是位高而权低。

比如,韩通、李筠和李重进的头衔,都是检校太尉,这种职务大约是后周军人最高的荣誉头衔,问题是,李筠和李重进都被排挤出中央,被赶到地方任职;而韩通虽然留在中央,却只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排在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之下。

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杀回京城时,韩通本想组织军队抵抗,结果当场被他的手下砍死,随后赵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灭了他的满门。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韩通作为一个三朝元老,而且是中央政府的大哥级人物,结果就因为刚做出反抗,就被灭了满门,帝国都城之内自然没人再敢说什么。

至于地方上的李筠和李重进,赵匡胤为了安抚他们,不仅赐他们丹书铁券,而且都给他们加官进爵,最后他们在左右的劝说下,都勉强接受了。

但后来,他们又觉得不甘心,于是选择起兵造反。

问题是,此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因为赵匡胤的皇位已经坐稳;而且他们与赵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都坐镇地方,而赵匡胤坐镇中央;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势那是非常明显,于是两人很快战败。

最后,李筠选择自焚而死,李重进在临死前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言毕也举家自焚而死。自此,自然再也没有人敢反抗赵匡胤了!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