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起得志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11-15 发布于上海

魏襄王与群臣一起饮酒时高兴,就起身向他们祝酒,愿他们都如愿得志。有个叫史起的大臣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群臣中有贤者,也有不肖者,“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这话显然有点扫兴,所以魏襄王说:“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却还要较劲说:魏国分田以百亩为单位,只有邺地以二百亩为单位。原因是那里的田不好,是盐碱地。可是漳水就在近旁。前代魏文侯时,西门豹却不去引水灌溉!他可是个水利专家,他是不知道,还是知道而不提出来呢?如果是他的愚笨到不知道,或者知道而不忠于职守去引水,那么他就不能做大臣们效仿的榜样。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历来被视为美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邺地的地方势力和政府官员,“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拿出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离奇现象背后隐藏利益,通过与巫祝合作为河伯娶妇,他们就可以额外瓜分这二三十万钱了。西门豹趁着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会,以被选中当河伯妇的女子不好看,让大巫妪去告诉河伯,自己要更换美女给他为由,把大巫妪和她的三个弟子、三老投入了河中,这事干得可谓大快人心。西门豹也征调民工开凿了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为后世造福,但当时,被搜刮惯了的人们,谁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人力物力。西门豹得罪了地方势力,因为开渠,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如果兴更大的工程,引漳水来彻底改变盐碱地固然是长久利益,但他就一定会成了众矢之的,也就无法在邺地立足了。

  史起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此一时彼一时,经过魏文侯、魏惠王以来的发展,情况也有了改善。可是,他这么一说,魏襄王也就有理由问他:“你为何不帮寡人做好这件事呢!”史起回答:“要是我去做那件事,当地百姓一定会怨恨我,甚至会杀了我,不杀我也要设法赶走我。”对于这件事,要注意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无论魏文侯,还是魏襄王,都没有国家拨款的意思。史起要求魏襄王的是,自己如果被害,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继续派官员完成这项工程。果然史起一到地方上就引起了愤怒,弄得他不敢出门而躲起来了。魏襄王也真的继续派官员来完成这个烂尾工程,终于把这件事做成了,人们也看到了实际的好处。额外的劳烦成了过去,大家开始歌颂他说:“邺地来了圣贤的县令,他就是史公。带领人们决漳水,灌溉邺的田地,改良了自古以来的盐碱地,长出了茂盛的稻和谷。”

  史起得志了,他的得志在于他既有清晰的前瞻性,也有缜密的计划性,更不是拨一拨动一动,但求无过的庸官,而是主动找理由争取,积极有为勇于承担风险,想要做点实事的进取者。只不过,他割裂了历史变迁的联系,西门豹已经引了十二渠,古黄河流经邺地,百年后黄河改道了,这里才变成了盐碱地。

原载《滕州日报》2022年11月1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