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骏跃:湘阴横岭湖的三生三世(二)

 风吟楼 2022-11-15 发布于广东

(接上一)三、明清以来与水长期博斗的湖区人民。(一)明末的筑堤与成效。据《湖南水利志》,荆江(长江湖北段)大堤于1525年修筑完成。接下来的1527(明嘉靖六年)、1537(嘉靖十六年)、1560(嘉靖三十九年)三场大洪水,让湘阴西乡逐渐沦为泽国。《乾隆湘阴县志》记载,“湖北筑黄檀大堤,由荆沿沔达汉,扼亢绝咽,每岁夏秋之交,川澧岷衡诸水汇于洞庭一湖,吐泄不通,洪涛上激,边湖乐土变为塗泥,居民失业”。湘阴围垸始于明万历年间,但规模很小。《图志》“明世湖仅见于荆塘、泚梓、古塘、军民四围”。《图志》记载“万历黄册水乡分隶二十九都,三十都。”但1586(明万历十四年)、1608(明万历三十六年)、1611(明万历三十九年)三场大洪水,给湘阴再次给西乡以毁灭性打击。加之明末清初的战乱,西乡人口锐减。据《乾隆湘阴县志》,康熙时“怀西乡二十九都、三十都,今并为西半里”。旧时10户为甲,10甲为里,康熙时称里为都,半里即50户。《沅江县志》记载,南大膳镇于宋代称锡江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屡遭洪水,沦为泽国。该县原有十五都,后仅剩五都。《图志》也据此感慨:“湘阴东西两境,其势略相当,而自明计里均赋,西乡百数十里之地,仅及一里之半。其地,湖浸其田,赋入微矣!(2)快速围垸的康乾时期。康熙三十三年,为了恢复洞庭湖畔生机,朝廷下旨,从国库拨出银子,在洞庭湖地区围堤造田。到了乾隆年间,湖区围垦一发不可收拾。《图志》说,“国朝康熙盛时,督民开垦,至乾隆中叶,报垦者69围,嘉庆初巡抚马慧裕疏查禁毁私围名目凡六十有二。”此时,西乡围垸总数达到131个。报批者69个,没有报批的62个,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横岭湖地区先后筑起合规的9个官围与民围,还有7处没有批准的私围,如莲蓬塞,上、下塘等。自乾隆中叶至嘉庆、道光时期,朝廷不断有人上疏禁毁私围,政府禁围力度不减,也确实荡毁了不少园田。历史记载,这一时期的水患确实明显少于明嘉靖、万历时期。据《湖南水利志》,自顺治到乾隆时期,大洪水只有1647(顺治四年)、1726(雍正四年)、1727(雍正五年)、1748(乾隆十三年)。170多年间只有4次大的洪水确实幸运。《图志》也感叹道,“西乡土田之盛无若乾隆之世,其时年谷顺成、民殷物阜,并不知有碍水道也。”(三)不期而至的水灾。大水灾频发期终于再次降临。据《湖南水利志》,接下来的1823(道光三年)、1831(道光十一年)、1848(道光二十八年)、1849(道光二十九年)、1851(咸丰元年)、1860(咸丰十年)、1861(咸丰十一年)、1870(同治九年)、1876(光绪二年)、1878(光绪四年)、1896(光绪二十二年),73年间11次大洪水。平均七年一次的大水灾,不断摧毁两百多年来湘阴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的千里堤防,吞噬着西乡人的无数生命与财产。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湘阴138个堤垸,倒溃十分之三四。横岭湖中的围垸大都溃废。同治九年(1870年)后,长江大水,松滋决口。夏五月发大水,山水内冲,江水外涨,洞庭湖泛滥如海,毁坏无数田地房屋。溺死不数,尸体满湖。沿岸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洪完全吞没。《图志》主要编写郭嵩焘于1890左右完成《图志》的编写工作。他应该经历过这一时期的水灾。《图志》感慨说,“禁毁之议兴,围堤逐渐削平,水灾转剧。”。“官、民各围多废于水,民居荡然。”《图志》列举光绪时期围垸总数仅为62个(含17个废围),这比乾隆时期131个少了很多,比获批的围垸数还少。这一时期洪水确实冲溃了大量围垸。但湘阴人面对洪水,水进人退、水退人进、屡败屡战、前赴后继。光绪年间,湘阴西乡户籍数依然壮大到“西25都”。四、民国以来湘阴陆境的大进大退。(一)难得的平静期。民国时期的前三十年,长江、洞庭湖地区又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期,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所以,民国初期洞庭湖区又开展了新一轮的围垸竞赛,滨湖各县均加入到这一竞赛之中。首先是南县的建立与扩大。由于清朝咸、同年间,长江南岸溃决,形成藕池河、松滋河,倒灌洞庭湖,江水携带的泥沙在洞庭逐渐淤积,洞庭湖西部南洲露出水面,并于1895年在此设县,南县逐步扩建至1321平方公里。沅江陆地逐渐北延,与南县接壤。湘阴于民国五年(1916年)在今南大膳一带,逐步建成康宁、增嘉、南金、义新、双穗、华丰、同丰、南丰等垸并向北延伸,与岳阳鹿角隔水相望。同年,湘阴围成广福围等,将原横岭湖的大部分纳入陆境。湘阴的人居范围似乎可追唐宋时期。从1917年洞庭湖地图可以看出,湘阴陆境达于柴下嘴,柴下嘴应为今沅江以北的柴下洲。图中北部的玉照堂应为今茶盘洲镇的玉竹村。图中红线的左侧为沅江县域,可见同期沅江的陆境也在向北延伸。与南洲县(今南县)隔水相望。(但1946年的地图显示,湘阴与沅江的陆境已经已经回缩到汨罗江一线以下)。(二)卷土重来的洪水。好景不长,接下来的二十余年又是洪水频发期。1931年6至8月,湖南大雨磅礴,湘、资、沅、澧四水漫溢。加上荆江西水倒灌,洞庭湖波涛汹涌,滨湖各县相继溃决十之八九,陷入烟波渺渺之境。1935年夏,霪雨弥月,湘、资、沅、澧同时水涨,滨湖各县均遭水患。城垣倒塌,堤垸溃决,田禾庐宇,概付东流。人民伤亡惨重,受灾人口达数万,灾情超过l931年水灾。1937、1948、1949大洪水继续肆虐洞庭湖区,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堤垸失修,洞庭湖区水患不绝,十年九溃,千疮百孔。比较民国时期的两幅湖南地图可以看出,湘阴西乡陆境明显向南回缩,横岭湖大都重归湖境。(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