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拟史”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1-15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

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戚蓼生《石头记序》将《红楼梦》与《史记》比拟,称《红楼梦》“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

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

“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材料二:

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

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诗”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剧)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类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狭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

(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文学作品,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适用范围较广泛。

B.“拟史”批评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来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

C.在散文领域,“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领域也影响深远。

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衰落,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

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找到共通之处。

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例子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拟史化”倾向关系十分紧密。

D.材料二末段既点出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价值,具有辩证思维。

3.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 )

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

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

C.姚莹在《识小录》中曰:“惜抱轩诗文……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

D.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记》等文章称颂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拟史”的相关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你班将举行“杜甫似司马迁”交流会,请结合材料一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列出你的发言稿的要点。


1.D2.A 3.D    4.材料一侧重论述了“拟《史记》”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

材料二侧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5.①“杜甫似司马迁”体现的是诗歌中的“拟史化”批评现象,说明了《史记》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②杜甫的诗歌中有大量反映历史的作品,具有“史诗”之称,鲜明体现了杜诗的诗史价值。

③这一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体现了诗歌“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中“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和“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等信息可知,中国小说“拟史化”的某些方面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错误。材料一是按照散文、诗歌、小说和辞赋领域的类别顺序进行论证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可知,“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

D.只是体现了韩愈推崇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但没有从“拟史”批评的角度来评论。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和第6段关键句“'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了“拟《史记》”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

由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和第2段关键句“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可知,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由材料二第3段关键句“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和第4段关键句“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可知,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材料二侧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结合“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可知,“杜甫似司马迁”体现的是诗歌中的“拟史化”批评现象,说明了《史记》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中有大量反映历史的作品,具有“史诗”之称,鲜明体现了杜诗的诗史价值。

结合“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可知,这一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体现了诗歌“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