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桂梅: 在过好“一日学校生活”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新范式

 老友茶馆 2022-11-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本文共4168字,阅读约需7分钟
窦桂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华文明将肩负起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重任。复杂多变的未来必然是我们当前行动的“成果”。如何把“将来时”的挑战融入“现在时”的践行,并将其不断分解、诠释、构建与预备,是当下人们迎接未来场域的重要任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结合自身办学经验,以统筹课内课后的“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为抓手,探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与发展范式。
图片
新考量:如何面对世界新发展格局?

面对世界新发展格局,中国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新”在何处?教育工作者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也要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探索。


1
如何在尝试规律中融入儿童成长的新元素?

“儿童即儿童本身”,然而对于身处当今高度发达信息化社会中的儿童,今日之儿童早已不是昨日之“儿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关键期都在提前“进阶”或悄然“进化”。家校社必须把握新时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更加倡导积极心态,学校尤其要立足儿童每日真实生活,发展其高阶思维、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等影响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2
如何在技术变革中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

教育数字化并非简单地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来,更不是把已有的智能化产品简单地推广到教育活动中去,而是增加数字化资源平台聚合性功能,聚焦学校数字化转型和变革,应用为王,贯穿课内课后全过程, 真正实现“优”教无类、“优”教无界,倡导“以学定教、以学导教、以学评教”等个性化教育,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3
如何在国家政策和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中厘清新要求?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厘清并细化新时代育人目标,研究如何从学科到课程,从全体儿童再到学校中一个个具体完整的“儿童”;研究如何尊重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的转化;研究如何在课程结构与内容、学业质量、学段衔接、课内与课后统筹中,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在九年一贯育人体系中。

新范式:统筹课内课后“儿童一日学校生活”


面对世界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要不断追问学校存在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更加旗帜鲜明地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将立德树人宏大命题落地在学校微观生活的每一日,回归儿童最现实最真切的生命现场。清华附小自1915年建校之初就奠定了“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的底色。尤其是2002年变“脱管”为“课后托管”,以及开始构建课内课后统筹课程后,我们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儿童每一日的学校生活中,聚焦儿童在一日学校生活中学什么、怎样学、何时学、学得怎样等多维度问题。

1
结构与内容重塑:让儿童的学校生活体系化

清华附小明晰了“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内涵与育人价值,构建了“儿童一日学校生活”实践理论,努力将儿童成长的新元素融入每一日常态的生活中,涵养六年学校生活,针对“三点半”困境、课外培训育人价值缺失等问题进行摸索,为一生成志打下良好基础。 

其一,绘制课内课后“进阶+衔接”的一日学校生活图谱。清华附小两所幼儿园面向未来学校课程发展新方向来统筹深化“幼小衔接”。我们通过合理设计幼儿园至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赋予儿童活动化,学习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遵从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规律。优化“学段进阶”,体现了新时代学校基于学段组织结构所做的“进阶+衔接”探索,明确了新时期清华附小全面育人新场域中基于小学每一日的“目标连贯进阶”,动态描绘学生从小学走向初中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画像。

其二,开发可供儿童自主选择的全天候“1+X课程表”。课程系统设计在于将上位课程文件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用得好”的适切鲜活实践,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突破了儿童课内课后课程单一性、割裂性和封闭性的课程顽疾。学生每天在“晨启时光”中开启自主体育锻炼或自主阅读;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学习时光”中,进行学科课堂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在午餐后的“午秀时光”,自创水木秀场进行科技与艺术等展示。“X”课程的“个性发展时光”,设置了几十门“自选课程”+“营养餐”。傍晚“暮醒时光”沉淀梳理一日心得,引导学生养成“三个好”:一个好心情,引导学生积极调节一日的心理与情绪;一个好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吾日三省吾身”;一个好收获,引导学生梳理一日的收获,并将好习惯和行为延伸至家庭。

其三,制定一份基于课堂轴心的学业高质量“靶向诊断”清单。清华附小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研制不同学期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用好“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中占比超过80%的课堂时间,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一日课堂学习深度与广度,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把课堂作为连接课程与课业的轴心,保障课程在“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中的效果转化,统筹“课程-课内-课后”,进而联动“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中的运动健康、游戏休闲、劳动与交往等,形成以“生活律动、学科互动、任务驱动、工具联动”为基本特征的“生活四动课堂”。

2
目标与价值共创:让学校育人责任主体使命共担

其一,儿童作为每日自我教育责任主体。为充分发挥儿童自主管理内驱力,清华附小主张让儿童参与学校课程、主题教育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的设计。从“学校有什么给什么”,逐渐转变为研究儿童“需要学什么、设计什么、改变什么”,结合“线上儿童一日生活学校”,教学场域转变为“云教育+实践场”。

其二,教师作为每日“课内课后”“双育人”责任主体。清华附小始终强调“课比天大”,把备好课、上好课、引导学生学好作为崇高师德标准。“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师承担起课内课后服务的双重育人任务,学校通过“学段包干团队”达成学段进阶目标,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结合、差异与创新导向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教师团队研制《清华附小学段育人质量目标手册》,增强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提升育人效能。

其三,家庭作为每日依法带娃承担“立德树人”之责任共同体。清华附小长期致力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挥指引和赋能作用,积极建构家校社儿童一日生活“共同体”,引导家庭、社会协同学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与内容新场域,内化、固化、升华一日高质量生活中儿童成长的新元素。

3
机制与路径统筹:实现组织自循环共优治理

其一,宏观调控,统整学校组织机构设置,融通队伍培养,让岗位与能力相匹配。清华附小基于职责、岗位、编制的“三定”,结合“激励、评价、发展、薪酬”四维度的治理体系,构建规划章程、行动纲领、岗位说明书等行动坐标系,制定了教师队伍综合改革方略,搭建各类管理梯队和专业梯队平台。

其二,柔性对接,创建儿童“自主选课平台+学伴小组群亲友团”,打好“平行与交叉”组合拳。为尽可能满足儿童一日生活的丰富性,清华附小不断优化课后“X”自选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选择和选课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或老师作为亲友团,或线上建群或线下相约,目前已组建了450个线上与线下的“学伴小组群亲友团”。此外,学校还专门为特殊和特需儿童提供“私人定制”课程,进行“点对点”互动帮扶,让特殊个体与异质个体互动成长,彼此激励,为每一个儿童寻找成长的“最大公约数”。

其三,微观盘活,整合各方评价要素有机体,创新全景式“一日蹲班”内生治理机制。清华附小打破单一学科的课堂观察,围绕儿童一日学校生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观察、记录与反馈。学校形成立体跨领域的新班级、新教研、新家校关系的“一日蹲班”内生治理机制。以某一班级开展“班主任+副班主任全日随班陪伴教导+第三班主任项目跟进”全天候沉浸式同行研讨,以“管理者+学科教研员+家长+专家”多种类型组合为项目小组走进某一班级观察和诊断,形成跨组教研、跨年级、跨管理岗位、跨校内校外的评价分析,通过某一班级学生一天中的整体样态,反推一段时间内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

4
信息与数字转型:实现以数智变革赋能育人与辐射引领

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行动中,清华附小致力于让数智变革成果切实服务育人工作,使数字化、信息化成为学校提升育人质效的内生驱动力。新型基础建设升级,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及全面融合等。例如:学校运用智能手环对学生运动健康的动态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制定《“一人一张”健康运动反馈与改进报告》。同时,对班级数据进行横向分析,总结优势方法,集中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实现从结果滞后性诊断到过程实时反馈的转变,为每个发展中的儿童及时提供最智能、最便捷、最新动态的成长反馈单,进而统筹时长评估与效率评估。

新愿景:维护日子般纯粹本真的基础教育生态

清华附小探索基础教育新范式,重塑学校新功能,实现了以“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为杠杆的全面育人新场域的现实转型。未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和维护健康、纯粹、本真的基础教育生态。

首先,与“市场化”边界合理。基础教育尤其要注重政治性与福利性、公开性与公益性的问题。在经济利益甚嚣尘上的今天,许多学校面对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资源、资金等局限时,要探寻市场化的课后服务合理边界,始终牢记学校的育人使命。

其次,与“行政化”良性互动。面对被各种行政事务挤占精力的现状,面对不确定性或不可控性带来的茫然与忙乱,校长要在价值澄清中坚守学校一日生活理想,把学校生活当日子过,坚持并践行对教育伦理和价值的正确选择。

最后,与“功利化”保持距离。师生要永远充满诗意、心怀远方,无论何时都要充满激情与梦想。学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排除效率至上和功利主义的支配,避免将学校的教育责任简化为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学校要和整个社会形成共识,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超越精神与实用主义的关系,“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进而让更多学校扎根中国大地,一起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基础教育新路。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