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石化——国内氢能总龙头(上)

 yaohbsg 2022-11-16 发布于广东

昨天刷到了一个新概念“油达峰”,指目前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达30%,标志着新能源车市场已取得决定性突破,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的趋势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成品油消费将会在2027年左右达峰,甚至还会提前。所以再投资中国石化已经没有前途了……

对于这一点,很多观点都是从中国石化业务组成、民生保障、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中国石化不会消亡。但其实中国石化也正在转型成为一家新能源企业,这一点在其提出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中就可见一斑。

《十四五现代化能源体系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了解一个行业,先看政策文件。这两份文件是国内氢能发展的指导性、基调性文件。

氢能定位:2035年,中国的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要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而氢能是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产业发展原则:要秉持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稳慎应用,示范先行。

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对于上述表述,可翻译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研发、稳慎运行。氢能不会像向新能源车那样,用海量的补贴,去引导教育、市场,形成产业。而是采用跟小步快走,逐步成行,政府主导。也就是这是国资为主,民资为辅的政策安排,这是中国石化的专属“战场”。

二、优选“绿氢”,充分对冲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成为“储能战略”的一环,发挥“充电宝”作用。为将来“氢”和石油、天然气、粮食一样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做准备。

三、以工业使用场景为主,以民用使用场景辅。“氢能”本身的一些属性,决定了现阶段更多地应用于工业场景,而非民用场景。所以氢能是TO-B而非T-C业务,在新能源车层面分析氢能发展前景,视野还是狭窄了。所以“氢燃料电池车”只是它很小的一个应用场景。

长远看,氢能与“可控核聚变”联动,画面更美好。网上总有人畅想,2050年可控核聚变后实现后,人类就进入了“能源自由”阶段。可是现实情况,可控核聚变即使实现,也是仅掌握在少数大国手里的技术。技术的发展,还不足在短时间内让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到小国也可以随便建设并拥有自己的可控核聚变电站。那么核聚变生产出来的电能,就需要一定的介质来储存和运输,即能量转运。“特高压”和“氢能”就是目前看来比较可行的手段,而特高压建设成本高,还需统一标准,所以相较而言“氢能”就成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转运方式,也就为他能成为“国际大宗商品”提供了理论支撑。

氢能是不需要“老天爷赏饭”的纯科技资源,如果我国在科技大国、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了“资源大国”,那画面美好的“不敢想象”……

畅想完了,回到现实。氢能还面对着“产、运、储、用”四个环节的技术难题,而中国石化已分别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一部分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请期待“中国石化——中国氢能总龙头(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