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据《近效方》朮附子汤传抄的错讹

 医林独啸斋 2022-11-16 发布于湖北

作者导读

这篇文章的诞生纯属意外。是我在整理近效术附子汤的方证与医案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古籍中可能存在的错讹。

本来欲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放到近效术附汤的方证中一起讲述,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话,方证文章就太长了!而且我写方证,主要倾向于临床运用,本意不在于考据也。

是故将此文单独成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同时也感谢绵崽老师提供的帮助。

考据《近效方》朮附子汤传抄中可能出现的错讹

作者:tsp南极

01

《外台秘要》记载的版本

本文谈到的术附汤来源于《近效方》,由于《近效方》已经散失在历史中,所以已经看不到原本,但是此方被唐朝的《外台秘要》摘录,令我们可以一窥全貌,我这里摘录如下:

《外台秘要●卷十五●风头眩方九首》

《近效》白术附子汤:

疗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又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方。

白术三两,附子二枚(炮),甘草二两,桂心四两。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由此可见,外台秘要收录的《近效》白术附子汤,其实就是仲景的甘草附子汤!

由于此方末尾有个注解——“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因此被宋代整理者收录进了《金匮要略》,方名为《近效》术附子汤。

《外台秘要》中白术附子汤的记载(上)

02

宋本《金匮要略》记载的版本

我把现在市面上最为常见的宋本《金匮要略》摘录如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近效方》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首先,把方剂磨碎做成散剂,然后加入姜枣煎服的方法明显不是汉唐古方的法度,这是宋朝以后煮散成为风气之后才出现的方法

真正的仲景方剂是不会有这种后世煎服法的。可见此处的煎服法是被宋代人修改过的,已经不是原本煎服法。

第二,这种把生姜大枣放在煎服法中的做法,恐怕并不是仲景所为。熟悉宋朝医学的朋友应该会发现,那个时代的方书中的生姜、大枣基本是不写在正方中,而是作为药引子存在。

比如桂枝汤这张仲景古方,在《局方》中是这么记载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二卷》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正方中只有桂枝、芍药、甘草三味药!生姜大枣则是患者自己准备的。

桂枝汤被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做成了中成药,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药店购买这个散剂,然后回家之后加生姜、大枣自己煮散。

这种做法在宋代没问题,但是到了后世流毒却无穷!导致许多不懂经方的人以为桂枝汤只有三味药!以为生姜大枣只是无关紧要的药引子!

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清代的王清任,大家看看王清任老爷子是怎么犯错的:

《医林改错》

仲景着《伤寒》,必言外感寒邪入周身之经络,用麻黄汤发散周身之寒邪,一言可了。

论有汗是伤风,以桂枝汤治之,以桂枝、白芍、甘草三味,然从未见治愈一人,桂枝汤所以不见效者,因头疼、身痛、发热、有汗,非伤风症也,乃吴又可所论之瘟疫也

第一次阅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差点把饭喷出来!!!由此可见,王清任恐怕一辈子都没有用过真正的桂枝汤,用的都是残缺方,也没有用桂枝汤治愈过桂枝汤证的患者,实在是令人悲哀!!!

不得不说宋代一些做法实在是流毒无穷。但是这个锅不在宋代人身上,而在于后世不读古方之人!倘若认真学习、好好钻研古方,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问题???

来来来,我们来看看真正的仲景煎服法是啥样的:

《伤寒论》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生姜、大枣不是什么鬼药引子,他是正方中绝对不可缺少的药物!

另外,此方的组成成分与《外台秘要》记载的版本已经不同了。这其实是《伤寒论》中去桂加白术汤。

我这里对比如下:

《外台秘要》记载的《近效》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甘草,桂心

宋本《伤寒论》记载的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宋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记载的《近效》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由于宋本《金匮要略》太过于流行了,导致以后写书的医家都以此版本为基准。而《外台秘要》的内容浩如烟海、太多太广了,所以大家写书的时候都懒得翻阅《外台秘要》

这就导致大家都默认《近效》术附子汤就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的组成。

《外台秘要》中白术附子汤的记载(下)

03

《局方》的记录

另外,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有对于此方的记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二卷》

术附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甘草(炒)二两,白术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一两半

上捣白术、甘草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可见编写《局方》的编者与编写宋本《金匮要略》的医家都出现了这个错讹摘抄的现象。

这一张术附汤与宋本《金匮要略》中的《近效方》术附子汤是同一张方子。而且用此方治疗痹痛的时候,方证是与甘草附子汤进行了明确区分了的

04

《三因方》的记录

南宋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录了一张与近效白术附子汤旨趣类似的方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

芎术汤

治着湿头重眩晕,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川芎(半两) 白术(半两) 附子(生去皮尖,半两) 甘草 桂心(一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很明显这是在《外台秘要》版本的《近效方》白术附子汤(即仲景甘草附子汤)的基础上加入了川芎一味,其方证也是与近效术附子汤出奇的一致!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二者的差异与妙处。

从《三因方》的记录来看,恐怕《近效方》白术附子汤还是以仲景的甘草附子汤为正也。

05

总结结论

经过前文的探讨,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表格:

结论

  1. 在宋人眼里,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桂心)与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在治疗痹痛的时候是明确区分方证的。

  2. 治疗痹痛的时候,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桂心)方证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方证为:“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这与仲景《伤寒论》符合的。

  3. 治疗杂病的时候,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桂心)与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都可以有“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一方证。

我个人猜测——应该两个方子都可以有“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个方证。所以传抄的时候抄错了大家也没发现,因为用着都有效果。

可能真正最核心的还是术+附的黄金组合,有了这个组合,暖肌、补中、益精气就可以实现。

因为我以前一直用“白术,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版本的近效术附子汤,即宋本金匮要略记录的方剂,也有暖肌补中益精气的效果。

下面是南极的吐槽:

这次整理近效术附子汤的医案与方证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宋代人竟然搞出了这个大乌龙!实在是令人无语!!!宋朝大哥们,你们给点力呀!!!

由于我一直以来都是使用的宋本《金匮要略》版本的近效术附子汤,所以特此声明:

我后面方证中提到的近效术附子汤均为“白术,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的版本。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作者为tsp南极,文章首发为医林独啸斋,转载请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者,本人将用法律武器追究到底。

感兴趣的朋友点个关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