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越来越“难” · 中心主旨的花样出题

 打烊十点半 2022-11-16 发布于陕西


千言万语一句话:享受的愈加精彩,受到的“伤害”愈多。

这里的伤害,更精准的解读应是---竞争与压力!

单就语文学科,既有的“死记硬背”观念早已落伍,中考中习题的灵活度变化让诸多学子苦不堪言,吃得好穿的好发育好,自然要接受更好的考验与选拔!

接下来,汇总一类题,结合分析,大家好好体会下,灵活对于孩子理解力的硬性要求:

事例一:

(2019湖北省十堰市中考)

12.文章结尾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请谈谈“什么”的含义。(《长腿的玫瑰》)

解析:

1-“什么”带有引号,自然不是疑问词,故不是句子的含义(陷阱一)

2-“什么”为句中字词,看似为加点字词的含义(陷阱二)

3-题干中联系“结尾”证明句子为--末尾句,末尾句具有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里的“什么”恰恰是作者通过自身经历,想要告知读者的人生态度及观点---中心主旨是什么,方为正解!(难度提升)


事例二:

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4)文末“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家有香椿树》)

解析:

1-品味句子情感,会误导学生从句子含义着手

2-文末语句,涉及情感,自然再次契合文章主旨(变相考察)


事例三:

2019湖北荆门中考试题)

21.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灯》)

解析:

1-谈及句子理解,误以为句子的含义;此句为文中父亲教育孩子的话语,即父亲想要教导孩子的人生道理,恰为文章主旨所在。

2-结合生活体验,谈及感悟。此为发挥类习题。

3-本质考点:中心主旨+感想类习题(综合考察)


总结:中心主旨是什么!

这样直观的出题,早已不再出没中考的考场;题目的变相考察,是为了培养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题目的难度提升,是为了增强孩子理解力的培养;综合考察,是为了树立孩子的全局观念。语文学科越来越侧重能力的培养,倘若还一成不变的死记硬背,势必阻碍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多元性发展!

学会归纳,学会总结,举一反三,寻找规律,不只是理科科目的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