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读才会写,怎么阅读,才能写出一篇好论文?

 WQ_AI_LYS_999 2022-11-16 发布于上海
作为学人,学术性阅读是必要的。那如何进行学术性阅读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学术性阅读所谓学术性阅读,主要是指通过阅读开展一定的理论研究,至少是通过阅读严肃地思索和探讨一些深刻的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学术性阅读离不开理论研究,离不开问题的探讨。这也是学人作研究的基础性要求。然而,我们在做学术时往往急功近利,没有理论积淀,就急于写作,这样常常面临写不下去的境地。

学术性阅读是撰写论文、发表论文的第一性基础要求,任何学人都需要进行学术性阅读,今天给大家分享如何学术性阅读,才最有效果。

一、学术性阅读要有目的性

有目的性阅读可以端正自己对阅读的定位:爱读书、阅读能力提高、自信心提高,避免负面定位:不爱读书,愿意刷手机而不是阅读。

如何设定阅读目标

看书之前有问过自己为什么看书吗?是跟风?是想读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

人的精力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要去看自我目标的书,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选书时建议思考一下四个问题:

1.这本书与我的短期发展目标相符吗?
2.这本书能帮助我解决目前的问题吗?
3.这本书有没有让我怦然心动的感觉?谨慎陷入无边的鸡汤文中
4.这本书与自己的阅读水平是否匹配?

认知吝啬,人类看书的时候,所消耗的认知能量不一样,烧脑的书是专业性强的,而消遣性的书则不费脑子,这就需要我们去评估是否需要读。

二、学术性阅读要有方法

我们要读的书,既有满汉全席,也有开胃小菜,对待他们的方法肯定不同。肯定不能每一样都细嚼慢咽。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如此。有选择性的读书,才是读书之法。

先说说第一个方法,粗读。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第二个方法是精读。这个方法是我们很提倡,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一是因为时间问题,现代社会节奏过快,我们很少能像以前那样细细品味一本书了。

精读主张书读百遍。我们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哪些书本适合精读?

名著自然是不可少的。还有那些你觉得很有价值,读完受益匪浅的书。

当然,好的书本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

再说说碎片化阅读。我们生活里面充斥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我们要加以甄别。碎片阅读,其实是带着目的和兴趣去学习更多内容,而不是什么都学,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以碎片化的理解力去学习碎片化的内容。

碎片阅读的核心是概念,当你对某些概念能够进行梳理和理解后,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那么就说明你是真正的消化了。碎片化的信息往往占用我们大多数时间。面对碎片化新闻,我们不求一字一字去看,知道大概即可。

三、学术性阅读要有学术思维

好的写作,其背后的思维质量必然也是理想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质量。那么,好的写作需要怎样的思维能力呢?

就学术性写作而言,首先是逻辑性思维。

逻辑意味着问题清晰准确、结构合理顺畅、论证层层深入、语句通顺流畅,既体现在宏观层面上,也反映在微观细节上。那么,如何增强写作时的逻辑思维呢?有两个建议:

第一,任何时候,先制订详细的提纲、再着手撰写文章。很多学生之所以写作没有效率,写出来的东西像是N个小文章拼贴在一起,就是因为采用了错误的写作习惯,经常是准备写作了,打开一个WORD文档,一边想、一边写,写写再删删,写文章就像挤牙膏,这习惯很糟糕。

第二,认真打磨主标题、节标题和开头结尾。很少人阅读学术文章,会逐字逐句地观看,更多时候人们首先会阅读标题、开头和结尾,对文章有总体上的把握。这些核心的部分尤其要花心思撰写,并能够体现文章的问题意识、主要脉络和核心发现。一般而言,这些部分都可以在学术性文章撰写完成之后,再进行“精雕”;特别是对千字数较长的学位论文而言,各级标题以及目录是否逻辑清晰,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评阅人对文章的判断。

其次是批判性思维,做独立自主的学术人。

所谓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学会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思考什么。有些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有错误的理解,以为就是特立独行、处处质疑。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并不是鼓励怀疑主义,而是鼓励独立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对学术性写作至关重要,其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选题方面,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盲目跟风、照猫画虎,他/她会建立自己的问题意识,且专心在某一个领域深挖下去,作品能够体现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

其次,在应用理论和方法方面,不会花里胡哨、炫耀卖弄,而是能够结合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选择最恰当且自洽的研究设计,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

第三,在文献对话方面,不堆砌资料,既兼顾经典、又考虑前沿,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第四,在论证方面,可以层层深入,透过现象触达本质,得出的研究发现和文章结论,不是看到题目就能想到的答案,而是让读者有种酣畅淋漓、恍然大悟的阅读体验;

最后,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追求故弄玄虚的“翻译腔”,简洁、直白、有力、流畅,让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都看得明白,并留下深刻印象。

思维是写作的翅膀。没有逻辑思维、共批判性思维的加持,写作就无法驰骋天地,激昂文字,纵情翱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