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云村寨情怀》前言 -- 乡情紫云 -- 王安全

 乡情紫云 2022-11-16 发布于贵州
乡情紫云(2022.第127期,总第603期)

紫云村寨情怀 1


《紫云村寨情怀》
前   言
王安全

紫云,从鬼方辖地到唐降昆、宋和武、元和宏、清归化到民国时期的紫云县直到现在的自治县。数千年的历史,多民族的繁衍生息,沉积下来的文化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样的。

现在的紫云,苗族、布依族、汉族几乎各占三从之一。总体上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一山不同族,隔壁不同音”的现象比比皆是。以县城为中心的南北文化的差异,紫北的猫营受安顺文化影响,板当坝羊则有黔南长顺的影子。紫南的大杂居小聚居更为明显。除了域内民族间相互影响外,外部干扰相对较少。大杂居带来了民族间、村寨间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小聚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个体”。如苗族聚居村寨有猫营的巴身小、格碰,板当的沙子哨,松山的城郊,白石岩的新驰,水塘的二关以及南部多个片区的苗族村寨。布依族主要聚居的“槽子头”,形成“槽子文化”如洛河、牛场坡、火花,包括尅混、小牛场、格冬这类小槽子。至于九岭、岩上则属于另一类。汉族文化则以县城老城区较为稳固,板当、猫营、猴场、大营的镇所在地也保存得相对稳定。


紫云文化的多元性包含着的不同区域和不同民族产生的各种形态,是多样性的也是多维度的。本书只是全县文化之沧海一粟,主要针对某一相对完整,具有独立文化特质的村寨甚至一栋房屋、一件物件,包含着日常生活中有形与无形文化的各个方面,试图从一滴水珠中映射出更广阔的蓝天。

表现形式上,本书不求统一,原则上言之有理即可。因为文章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各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习惯。篇幅上不论长短,根据需要确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允许大胆推测。我们都不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只是忠实的记录者。做到不无中生有,不杜撰历史,不歪曲事实。把握不准的东西先把现象表述清楚,让后人或更有能力的学者去考证。

紫云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创造传承的活态文化传统,代表了紫云最具本土化信仰价值的文明特性,传递延续了活的文化基因。所以,不了解紫云的民族村寨,就等于不了解紫云;不了解村寨人民的传统生活,就不了解这个地方的思维与文化习性。

今天,在紫云村寨,那些渊远流长的苗族、布依族文化形态依然延续存活着。这些民族活态文化的传统不同于儒教文明,他们秉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信仰和日常生活形态,以口传身授方式在生活中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血脉。书中多数篇幅反应了苗族布依族的活态文化。

村寨文化的内涵在文化的时间意义上是复合和叠加的,不同民族的村寨文化有其自身文化时间意义上的归属性,尤其苗族布依族村寨文化表现出时间意义上更加多元深厚的文化叠层。正是在时间意义上的绵延与混生性,村寨活态文化传统为我们认知村寨文明提供了可进入的活的文化空间,提供了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活形态与不同文化信仰人群的习俗行为范式。村寨文化的日常性与文化方式的具体性成为我们可以用身心去认知体悟的文明之书。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城市与村落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承载实体,都是互为关联依存的,但由于各自功能不同、生存形态的差异,城市与村寨保留着各自发展的不同文化方式。以村落形成的村寨文化,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具有其基本的存在意义和必然性。村寨文化不仅传承延续着族群的文化信仰传统和生存方式,体现着本民族文化的初始特征和本原文化基因,也遗存着族群古老的文化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有鉴于此,本书选取了记述城区的几篇文章。

由于编者的水平受限,本书出现错误实不可避免,希望读者在谅解的同时别忘记赐教和斧正


主办:紫云自治县作家协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