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种破坏孩子注意力的行为,一定要尽早改变

 我的书海601 2022-11-16 发布于广西

主播 | 大雄

全文2826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图片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说是最令家长们苦恼的难题:

孩子每次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写两题就跑了,摸摸这、玩玩那,再回来继续写;

老师反映孩子上课坐不住,小动作不断,东张西望,和前后桌说话打闹;

让孩子看书,还没看几个字就看不进去了,吵着要玩手机看电视······

根据全国中小学儿童注意力测评数据统计,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占比70%,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儿童数约2亿。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以圆规画圆做比喻,强调注意力如圆心,只有圆心固定,才可能画出完美的圆。

注意力是学习的基础。

不可否认,学习困难的孩子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正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后期越学越吃力。

可见,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最好从孩子小时候就及时引导,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日后的学习和习惯养成。

生活中,有常见的4种行为,容易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值得家长警惕:

图片

01

打扰,损伤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们可能不太了解,注意力其实是能力问题。

有的孩子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是态度不行,而是在成长早期,注意力已经受到了损伤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请自来的打断、打扰。

孩子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大约1、2岁的时候,孩子就很喜欢观察各种新鲜的事物,踩踩水坑、摸摸水管、舔舔玩具、把积木拆了拼,拼了拆······他们投入其中。

在这些时候,如果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环境,让他能够安心地做自己的事,充分体验、感受,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却经常会因为怕弄脏衣服、怕危险而制止孩子,粗暴地打断了孩子专注体验和认知的过程。

另外,在孩子专心学习时,有些家长隔一会儿就喊孩子做这事那事,帮个忙,或者过来给孩子送吃的喝的,看看孩子学得怎么样,找孩子说话。

这些行为,对孩子就是一种干扰,次数多了,孩子越来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江苏卫视的一档节目《了不起的小孩》中,4 岁的小女孩谢宛彤,能够连续7小时不吃不喝完成巨型拼图。

这样的专注程度,成年人都很难做到。

谈起女孩专注力的养成,她的父母只说了一句话:让她做自己的事

图片

因此,注意力培养的第一个关键在于: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除非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即便是孩子在发呆,在做你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其次,为孩子营造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环境,比如整洁、干净的房间和书桌;安静、有秩序的学习、玩耍空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家长应当珍惜这种机会,不阻碍、否定孩子,这份专注力也会逐渐迁移到其他方面。


02

过度干预、批评否定,孩子缺乏主动性


注意力,还与主动性关系密切。

孩子对要做的事情感兴趣、有信心、感觉自己能胜任的时候,往往会注意力更集中、更积极地去完成。

对有些“差生”来说,由于听讲、做作业、理解知识都有困难,导致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自信的、抵触的,被动的,于是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注意力培养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提高孩子的主动性。

显然,不少家长都忽视了这一方面,反而经常做出一些削弱孩子主动性的行为,导致孩子难以专注学习。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干预太多。

孩子写作业时在一旁盯着,出了一点错就赶紧指出来、训斥几句;

把孩子学习的任务揽到自己身上,催促、唠叨不停,作业写不完比孩子还着急。

第二,批评否定太多、鼓励认可太少。

辅导孩子作业时,孩子理解得慢,就容易失去耐心,骂孩子笨;

孩子成绩没考好,就批评、惩罚孩子······

图片

家长干预太多,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削弱孩子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注意力。

总是被批评否定,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烦、恐惧,难以投入其中。

因此,想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当从增强孩子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学习负责”。

辅导作业时不要紧盯着,等孩子做完后,自己检查一遍,再来指导;

写作业磨蹭拖延,不要比孩子还着急,说明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让他自己承担;

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去帮孩子解决,引导孩子多动脑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给孩子适当的自我管理空间,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

另外,在学习上为孩子创造积极愉悦的体验。孩子只有在某件事上感觉好了,才能做得好。

减少唠叨和训斥,在孩子需要时给他提供具体的帮助,比如一起分析试卷,哪里的知识没掌握牢固,接下来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改进;

在孩子取得进步、态度认真、努力时,及时肯定他;

在孩子没考好,沮丧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永远相信他,支持他。

做好这些事情,孩子对学习有信心、有主动性,注意力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03

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剥夺孩子注意力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体、电子产品都在抢占着我们的注意力,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

工作学习没几分钟,就想拿出手机刷刷短视频、看看朋友圈,不能持续投入在有一定难度、需要思考的事情当中。

图片

看电视、打游戏、刷短视频、看无聊的小说、漫画,都属于高刺激、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正向反馈的活动。

如果孩子长期沉溺于这样的活动中,注意力就会遭到破坏,不能专注于相对来说枯燥、有挑战性、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看到成效的学习、认知活动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可以专注地玩手机、看动画片,却不能专注地听讲、写作业、阅读。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他的未来就会在哪里。

趁着孩子年龄小,还有机会去避免这些不利影响,家长要为孩子把好关,帮助他建立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首先,不要过早让孩子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不要为了自己的清闲,把孩子丢给手机电视,多陪伴孩子,增加亲子互动。

到了小学,出于社交需求,加上不可能永远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控制孩子的使用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对孩子注意力的负面影响。

比如只有周末两天可以玩,可以自己安排时间,但一共不超过2个小时。

另外,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做一些低刺激、需要静下心专注思考的事情,并培养兴趣,比如拼乐高、画画、捏黏土、阅读绘本、下棋等。

总之,当亲子关系和谐、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孩子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自然不会一直沉溺于那些“垃圾快乐”中。



04

家长陪伴孩子时不够专注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的专注力研究发现,婴儿的专注时长与陪伴他的成人的专注时长密切相关。

实验发现,在与孩子互动时,成人专注度高的,孩子能专注的时间是其他组的4倍。

图片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喜欢玩手机、看电视,一会儿接个电话,一会儿离开去做别的事。

看着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不能集中在眼前的活动中,不利于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习惯。

家长可以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做事专注的样子,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影响。

尤其是在陪伴孩子时,专注投入其中,对孩子在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在互动中和孩子一起创造出更多有意思的玩法、启发孩子思考、创新。

这样的陪伴和引导,更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提升。

注意力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各位家长,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排除外界各种纷扰,专注自身、专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内心充实而富足!

图片
END
图片

编辑 | 八月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