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家徐文兵《字里藏医》整理笔记(6)

 背后国文 2022-11-17 发布于江苏

中医不被世人普遍认识和推崇,不是中医的错,是世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他们认识不到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他们理解不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们就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不鄙夷任何人,但我鄙夷打着科学的旗号不尊重中医的人。

继续课程,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二部分:精神。

现在的“精神”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含义近乎“意志”“思想”“人格”,等等。但“精神”的本义并非如此,精是精,神是神!两个都是道学和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精神之间有炁(元气)。精炁神为人生三宝,精炁神学说就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基础,而“精神”就是精炁神理论的高度概括。

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炁和神的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人是由天地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流产生的,可以说人是天地之精。《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而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是由于男女精血交媾而产生了新的生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它们在结合一瞬间,新的生命“神”就诞生了。一个“搏”字形象地描述了生动活泼的介于精和神之间的生命力,也就是“炁”的状态。

精髓作为物质基础,在早期积累完成以后,就逐渐流失、消耗,尽管也有填充,总体趋势是由负增长到纯减少,直到油尽灯枯。概括精的供养,基本上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养神,包括人的智慧、情感、记忆,等等,也就是我们今天广义的“精神”。

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变精神的过程。道家和中医称之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精存于脑髓,高高在上,如雨露下降至丹田,蒸腾化炁,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腠理,沿任督脉上济于心脑养神。如果精髓枯竭,无物可化,或丹田冰冷,无力无能转化精产生炁,或任督脉不通,炁无法上济于心脑,都会导致神失所养,轻则智力缺陷,中则黯然神伤,重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

其次,精转化为液,濡养滋润全身。由三焦温煦气化,化骨髓为液先润骨,骨头就有弹性。再润筋,就是肌腱。很多人抽筋或者肌腱摸上去咯噔作响,也是精血不足的表现。再润脉,精不足则动脉硬化,毛细血管脆裂容易出血。再润肌肉,精不足则肌肉萎缩干瘪。再润皮肤,精不足则皮肤干燥皲裂,皮下没有脂肪。最终滋养毛发,精不足则毛发干枯焦黄或者脱落。

人体的津液,津可以通过饮食补充,而液必须由精化生,包括血液、唾液、精液、白带、泪液、汗液、胆汁、胰液、胃肠黏液等等。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的病人必须要做骨髓移植,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将死,汗出如油,也是精枯脱液的表现。大吐大泻的病人,损失的也是精液。伤精之最莫过于遗精、带下、堕胎、失血。

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化生新精,繁衍后代。

知道养生之道的人,知道保精全形的人,则有可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精是有限的,逐渐衰减的,用途有三,所以节约精的办法,就是节欲、存液、养神。出家之人,断色欲,存精养神,用于开启智慧。养生的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三部分:魂魄。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神有天神和人神,道家认为二者是一个,二者相应、感应,故称天人合一。

《说文解字》:“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申”是引申、延伸的意思。“神”其实就是造物主。

人以及人神也是自然的产物,为神所引申。《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个体的人以及人神是父母之精结合的瞬间诞生的。《灵枢·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新生命的“神”就诞生了。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把神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魂、魄,魂随着无形的神气运动,魄则伴随着有形的精出入,一阴一阳,一高一低。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白天的时候,魂魄皆藏于心(囟)中,胸腔之内,膻中两侧有神封、灵墟、神藏三穴,颅顶有本神、百会(百神之会)两穴;到了夜间,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职,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户,肝俞旁有魂门。

孔颖达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他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作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作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七魄的具体名称是:尸狗、伏矢、雀阴、蚕贼,非毒、除秽、臭肺。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梦境。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

支持胎光、爽灵、幽精神明之火燃烧的就是炁(元气)。炁由精化,由丹田沿任督脉上济于心脑。元精、元气不足是神明泯灭的根本原因。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浅睡的问题。

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养魂之法全在养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护心之法要培养坚强的意志,端正生命为贵的价值观。还要增强心包的功能,使心安而不惧。已经失魂者,中医使用艾灸神阙,针刺神门、人中等办法快速回神。

伤魄之最,莫过于纵欲无度。《灵枢·本神》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将养魄。肛门又称魄门,有意识地做提肛动作也是存魄的好方法。

药物之中,人参、茯神、琥珀、龙骨、龙齿、龙眼肉、朱砂、女贞子、磁石、生铁落等等,都有安精神、定魂魄或养魂魄的作用。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以上为第六部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