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生日愿望是希望不出生,身为父母做错了什么┃榕榕小语

 丄学号 2022-11-17 发布于广东

作者┃榕榕小语   朗读┃蓝羽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系列剧《听见她说》之《许愿》里,有个特别让人心碎的开始。

杨紫饰演的一个26岁的女孩小雨,在自己生日的前夕录制了一段视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有时候特别想……拥有一种超能力,这样我就可以回到26年前,杀死我自己。”

随着独白的展开,小雨不幸的原生家庭经历也随即被揭露。

原来,小雨的母亲有一段不幸的感情经历,这也导致她非常害怕会失去女儿。她事无巨细地关心女儿,用各种手段了解女儿在学校交友情况,并想方设法阻挠。

这密不透风的关心,不仅没让小雨感受到母亲的爱,反而让她窒息想死。不知道小雨的母亲看到这段视频会有什么感受。

无论什么时候,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最害怕看到的就是事与愿违了,那么,是孩子太脆弱?还是父母爱而不得法?

心理学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中提出:我们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绝对不是因为不够爱他们,而是由于我们缺少一种为人父母的觉醒意识。

如果父母能够通过学习,唤醒觉醒意识,那么就可以让我们在育儿少走或是不走弯路,并且还能自我修复,过上完满的人生。

01

成功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在生活里吃过不少苦,有的人见识过成功人士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觉得,人只有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人生才能圆满,才能幸福。

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加以督促,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渴望,希冀。

萨巴瑞说:“身为父母,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是什么样的人。”

有一部日本纪录片《人生七年》,它跟踪记录了13个家庭的孩子。从1992年这些孩子七岁开始,每隔七年便对他们进行一次回访,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13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孩子的天资都不尽相同,根据最近一次记录,作为28岁已经成人的他们现状让人意外。

因为不论是极有天赋,还是智力平平,家庭条件优秀还是普通一般,这13个孩子现在都在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与现实意义上的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

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只有前6%的孩子有机会考取一本,能读985的只有0.79%,能读211的只有2.41%,想上清华北大,你必须在全国排名前0.03%。

考上好的大学,也并不意味着能找到好的工作,每年全国有1000万大学生毕业生。这些人能当公务员,能进国企、大公司的加起来不会超过50万。

如果不出意外,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

如果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那么与其控制孩子不让他偏离我们预想的跑道,还不如问问自己,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面子?还是未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们只是想让孩子……幸福?

除了极少数利益熏心的人,恐怕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容易幸福的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其次,他肯定自己的付出,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最后,他能从平凡的生活当中感到满足。

成功并不等于拥有幸福,而拥有幸福则是成功的。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是比任何财产都宝贵的财富。而这一切的前提,就在于父母是否能真正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感受,选择,软弱,平凡……

02

控制与自负是育儿最大的拦路虎


在《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中,心理学家萨巴瑞提到了一对自负且不自知的父母。

这位患者的父亲是一位网球健将,母亲则是一位性格强势的高级律师。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理应继承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即性格外向,有运动细胞,而且智商超群。

可这一想法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他们的儿子不仅害羞,而且内向,根本不喜欢运动,害怕昆虫,只想呆在家里看书或者玩游戏。

面对儿子“特殊”的性格,父亲总是用轻视的态度对待他,母亲在恼怒之余,为了让儿子像个男子汉。要求他去健身房锻炼,穿很酷的衣服,即便胆怯也要同女孩子搭话。

在重重压力下,他们的儿子甚至无法应对主流教育提出的要求。争吵成了家常便饭,夫妇俩还因此动了离婚的想法,他们在这一点上的想法出奇一致,都认为儿子应该为他们的离婚,感情破裂负责任。

后来,经过不断心理疏导,夫妇俩才认识是骄傲和自负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让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不足,而无法正视孩子的优点。

萨巴瑞说:“我们必须坚决支持孩子的核心权利。”

这所谓核心权利,就是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做的事。

上面这对父母的做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其常见。

“报围棋兴趣班吧!听说将来高考可以加分。”

“大学就读医学类,舅舅在医院上班,将来好找工作。”

“能力太强的女孩不能要,不顾家不说,还不想生孩子。”

……

诸如此类的话,相信大家从小都听得不少吧?从小到大,我们的人生走向,似乎就一直控制在父母的手里。

这些美其名曰“为你好”的行为,实际上是父母需要孩子成全他们的梦想,或者实现他们的憧憬,利用孩子去治愈自己曾经的创伤或虚荣心。

武志红曾经说过: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和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不要害怕孩子的“翅膀硬了”,便会离你而去,让孩子学会翱翔,活出自我,是每个父母育儿的最大使命。

03

我爱你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说过:关系的本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和化解焦虑。

好父母就必须具备容纳和化解孩子焦虑的这样一个作用,而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容器”。

2022年的冬奥会,谷爱凌当之无愧成了最耀眼的那颗新星,每个人都在谈论谷爱凌,希望从她的成功模式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可是我却觉得,谷爱凌的成功除了有极高的天赋外,也少不了一个尊重,接纳,支持她的母亲。

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又在斯坦福大学读了MBA,并且在华尔街工作。

作为一个身兼父职的母亲,谷燕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可在能查到的所有视频中,看到谷燕对谷爱凌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是希望她保证自身安全。

她没有觉得自高学历,能力过人,便有资格对谷爱凌指手画脚,越俎代庖为她制定目标。

在自由式女子滑雪大跳台最后一跳的时候,谷燕建议女儿选个难度低的动作确保银牌,可是谷爱凌拒绝了,她想挑战自己,无论成败,而谷燕也尊重了她的想法。最终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谷爱凌获得了金牌。

夺得金牌后,谷爱凌给纽约时报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恐惧”(这种情绪)是让人恐惧的,而谷爱凌战胜了恐惧本身。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和谷燕的强大、温柔,性格稳定密不可分。

谷爱凌非常确定,在母亲那,自己所有的选择都会被肯定,被包容。在她滑向最高处,“飞”起来的时候,她知道,无论是怎样的结局,“妈妈一定会“接”住我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谷爱凌极少焦虑,有的只是战胜困难的兴奋和勇气。

谷爱凌自己说,妈妈所做的事,就是尊重她的选择,但是会帮她达到目的。她还说:“我选择一个东西,妈妈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她教我一步一步怎么分解,怎么达成。”

我爱你,但我不干涉你。我爱你,在你找到心中所爱之时,我帮你实现它。”

或许这就是所有儿女期望中父母的模样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向往的教育和成长,都是从爱出发和全然接纳和尊重”

希望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能从爱出发,思考育儿的初心,然后无愧无悔对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你”。

赞赏归作者


朗读者┃蓝羽

蓝羽,来自新疆石河子,中学教师,科技创新辅导员,热爱读书与写作,终身学习践行者,教育育儿文创作者。愿用文字温暖世界,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被温柔以待。期待与更多同行相遇,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作品曾上稿父母志365,山伯教育,校长传媒等。

山伯教育指导┃郭新爱

郭新爱,深圳市某小学校长,一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宝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曾担任德育处主任,从事教育34年,热爱书法和文学创作,作品屡获各级各类书法文学比赛大奖,关注青少年成长、心理教育和亲子养育综合素质教育。

点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