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改革案例 | 安康市新民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上帝也有烦恼 2022-11-17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陕西省安康市在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问题导向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扎实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有效激发了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持续善化了社会风气,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背景和内涵

近年来,安康市党风政风有了根本好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受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城乡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小事大办、借机敛财,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利益至上、诚信失守,忤逆不孝、道德失范,不守法纪、欺行霸市等问题大量存在,奢侈浪费风、不良人情风、盲目攀比风、低俗恶搞风、打牌赌博风等一度盛行。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等靠要”“争访闹”“不怕穷”问题屡屡发生。这些问题,不仅使优良传统文化逐渐弱化,也严重侵蚀着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进程,影响了全市快速发展的稳定大局。

2015年,安康市在旬阳县开展新民风建设试点先行探索。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讨论,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7个配套实施方案,旗帜鲜明地倡导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涵的新民风:一是以“诚”为基,大力倡导厚道实在、诚实守信,把以诚做人、坦诚待人作为立身处世之道和待人接物准则;二是以“孝”为重,大力倡导孝老爱亲、知恩感恩,把奉先思孝、善待家人作为道德基础和精神基因;三是以“俭”为要,大力倡导节俭简朴、量入为出,把节约节俭、反对浪费作为行为习惯和生活时尚;四是以“勤”为本,大力倡导勤奋劳作、踏实苦干,把勤恳工作、拼搏奋进作为生存之基和创业精神;五是以“和”为贵,大力倡导和平理性、宽容礼让,把和衷共济、崇尚和合作为思想共识和行为遵循。

二、做法和成效

新民风建设著提升、法纪意识显著增强,民风民俗更加文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社会道德环境公众满意度、市民生活幸福感、投资环境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深入开展新民风道德评议活动。全市1150个村(社区)全面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发挥“一约四会”自我教育、约束作用,广泛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着力破解社会生活中“不诚、不孝、不俭、不勤、不和”等法律不明确、政策不具体、干部不好管的突出问题,着力纠正在脱贫攻坚中出现的“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现象,扭转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

    道德评议在村(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群众推选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乡贤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定期规范开展评议活动。具体分为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群众说事,确定主题。由群众推选出艰苦奋斗、孝老爱亲等感人事例,摆出“等靠要”“争访闹”等不良现象,由道德评议委员会拟定评议主题和对象,商村(社区)党支部审定同意后召开道德评议会。第二步,乡贤论理,明辩是非。由道德评议委员会召开评议会,广泛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正反典型到场,在听取评议对象的自我陈述和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大家评述、论理、说教等办法集中评议,通过论理释法、说教劝导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在“我看、我听、我评、我议”的过程中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进而规范自身行为、做到见贤思齐。第三步,榜上亮德,树立典型。在村(社区)内设立“善行义举榜”“道德评议红黑榜”和“曝光台”,对先进榜样宣传褒奖,对后进典型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予以曝光,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把评议结果纳入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范围。第四步,劝教帮扶,整改转化。对评议出来的后进典型实行动态管理,采取“一人一案、一事一策”办法,落实专人包帮转化,帮助其转变思想,切实提升道德评议的效果。目前,全市共组建道德评议委员会1150个,开展道德评议4260场次,树立正面典型6290例,警示后进2528例,帮教转化2100例,734户群众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

(二)深入开展新民风移风易俗活动。针对当前基层人情负担重等突出问题,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尽孝道忤逆老人、打牌赌博低俗娱乐、好逸恶劳坐等不良风气,让群众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来。我市紫阳县制定《人情新风八种喜事新办简办仪式》,以村(社区)为单位,集中举行喜事新办简办,深受群众欢迎。今年8月,全市开展“升学宴”集中整治活动,下发了《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举办或参与升学宴请活动的通知》,提倡通过集中简办升学礼、茶话会、座谈会等方式代替升学宴、谢师宴表达贺意。各县区迅速掀起举办“集体升学礼”热潮,这种喜事俭办、重情轻礼的集体仪式得到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赞扬。全市1200余个村(社区)修订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农村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一,人情份子下降了一半。

(三)深入开展新民风文化传播活动。以树立健康的家庭价值观为突破,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汉阴沈氏家训”、“白河黄氏家规”、“岚皋杜氏家规”等12家优秀家规家训,编印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和《安康最美家庭故事选编》两本书,大力开展家规家训进读本、进课堂、进村组、进社区、进家族、进家庭和上报刊、上电视、上广播、上网站、上墙面、上舞台等“六进六上”活动,支持群众开展讲述家风故事、交流家教经验、续写家谱族谱,着力营造家家户户建设好家庭、弘扬好家风的浓厚氛围。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组织开展主题演讲、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着力建设书香之家、书香之村、书香校园、书香企业和书香机关。依托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等阵地,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办成爱国节、文化节、孝敬节、仁爱节。着力培育新乡贤文化,保护家族祠堂,建立乡贤馆、村史馆等展示平台,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精准扶贫中突出扶智扶志,组建脱贫攻坚理论宣讲团,以“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开展集中示范宣讲活动600余场次,发放宣教资料20余万份,推送短信10万余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6000余场次,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深入开展新民风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围绕“环境美”、“秩序美”、“风尚美”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三年时间把全市各镇党委、政府机关全部创建成为文明单位,各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全部创建成为文明校园。把新民风建设“诚孝俭勤和”内涵要求融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以农村民风建设“十个一”为重点,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争取到2020年全市各镇全部创建成为文明镇,60%以上的村(社区)创建成为文明村(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先进事迹,用群众身边的榜样力量,示范带动更多的家庭勤俭持家、致富思进、向上向善。近年来,全市涌

(五)深入开展新民风诚信建设活动。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为重点,以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落实信用联合激励惩戒制度和开展重点领域严重失信行为专项整治为手段,着力解决诚信方面的突出问题,增强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建立联合征信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及“信用安康”网站,设立曝光台,市级部门和各县区全面联网,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目前全市已经上传信用信息36万余条,居全省第一。在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公示窗口公示企业法人行政许可信息21845条、行政处罚信息904条。集中开展“诚信为本”教育,大力倡导以诚相待、以信为本、以义取利,推动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落实信用联合激励惩戒制度,建立嘉许制度,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开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律师行业诚信等级评定、纳税人信用级别动态评价和诚信文明市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星级经营场所等创建活动,将石泉县作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对“老赖”实施通信限制,推动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认同,为脱贫攻坚营造讲诚守信的社会环境。

(六)深入开展新民风依法治理活动。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持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文明执法示范窗口”等法治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促守法、调纠纷、打邪恶”专项行动,推广“民生政法520”“民情三本账”“特殊人群一人四管”“三个精准防范”等有效做法,统筹运用专项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方式,持续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等违法犯罪。依法规范信访工作秩序,既保护群众正当利益,又有效遏制无理缠访缠闹,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目前,全市重拳打击涉嫌“五霸”49起,抓获嫌疑人96名,挖掉一批影响民风和脱贫攻坚的“毒瘤”,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特点和启示

安康新民风建设,最突出的特色是“四个结合”:一是全面推进与抓主抓重相结合。坚持新民风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在贫困户中重点倡导“勤、俭、孝”,强化扶勤不扶懒的导向,以传统美德提振自强自立精气神,让脱贫攻坚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二是党员带头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坚持在村(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推进新民风建设,注重发挥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民风建设。三是道德教化和法治约束相结合。坚持一手抓道德教化、一手抓法治规范,不断深化“打五霸”“破小案、暖民心”等专项斗争,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四是抓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市抓示范镇、县抓示范村,以示范创建带动全民参与、以典型引领推动新民风落地生根。

开展新民风建设工作以来,经过全市上下联动和干群互动,取得了扎实成效,得到了上级和群众认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一是认识到位是前提。新民风建设,重在思想认同,贵在自觉躬行。大力开展新民风建设,既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拾了党的群众工作法宝,也激发了贫困群众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干劲和决心。二是领导重视是关键。民风问题关系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市委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建立机制夯实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层层传导压力。各县区、各部门同步跟进,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三是制度建设是保障。新民风建设需要长期抓、经常抓。市委将新民风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新民风建设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全市各级层层制定完善工作制度,分解夯实任务。坚持奖优罚劣,定期观摩点评,及时总结推广,确保稳步推进。四是群众参与是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化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创新教育群众方式,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让群众自觉自为传播新民风。(来源:安康市委改革办 编辑:文武 卢志文)

链接:

“红白理事会”吹动新民风  

来源:半月谈网

前些年,在陕西安康乡村,喜事越办越阔、丧事越办越大、名目越来越多,攀比奢侈、失信不孝、迷信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逐渐抬头。针对此,安康市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首先拿奢侈攀比风开刀,以党组织引导、村民自治的方式,使乡风文明焕然一新。

村规民约“接地气”能管用

在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文化村,往年全村一年“过事”曾高达200场次,除了红白喜事,搬家、孩子升学、过生日,甚至连买辆车都要摆酒贺一下。一年下来,村民户均“人情份子”随礼支出超过1万元,但“过事”的主家,往往礼金收了一大堆,却落不下几个钱。

村党支部书记李辉普解读了其中原因:“之前村里的红白事铺张浪费,份子钱一个比一个高,都涨到200元起步了。主家置办酒席须有酒有肉,还得有海鲜等,香烟酒水越来越高档,还要请乐队等来凑热闹,前前后后至少得5万元,让许多家庭尤其是贫困户苦不堪言。一些'黄段子二人转’等低俗表演混杂在节目中,特别扎眼,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了破除这种怪现象,文化村党支部牵头,按照市、区“新民风建设”要求,通过群众会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要求“接地气”、能管用,对婚丧嫁娶酒席、份子钱标准、孝老爱亲、爱护环境等各项内容进行规范,制定标准,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人情往来中有所遵循。

“红白理事会”给乡亲减了负

文化村退休老干部李辉智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挑选10位志同道合的老人“共事”,按事务需要和各人特长进行了分工。不到一个月,理事会就募集了4.7万元,添置齐了“红白事”需要的锣鼓、牌楼、抬杠等家什,组建了鼓乐班子,免费为要“过事”的乡亲提供服务。

同时,他们还牵头印制了“红白喜事通告”条幅,对“过事”的村民进行约定,“过事”只办红白事,其余生日、升学、乔迁等事项一律不得办酒席。红白事酒席不超过30桌,每桌花费不超过200元,礼金每人不超过100元……谁家“过事”,就把这个“通告”挂在谁家门上,以便来客和主人家共同遵守,极大地减轻了乡亲们的负担。

“我们'红白理事会’在出台'约定’前是向村民发了调查问卷的,大家一致同意并签了字,这说明大伙都觉得'过事’铺张浪费、礼金高受不了,以前只是怕自己不参与让人笑话抠门、老土,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李辉智高兴地说。

“一约四会”吹散陈规陋习

粗略估算,通过“红白理事会”的服务和“村规民约”的约束,现在文化村村民过个“事”至少能节约2万至3万元,并且,“过事”的数量也大幅下降。村民负担轻了,大家的人情味反而更浓了,邻里更和睦了。

文化村的情况只是安康市推进新民风建设的一个缩影。安康将移风易俗用群众自治的办法来推动,引导全区所有村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建立起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的“一约四会”,选拔一批身体健康、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简称“五老”)进入“四会”和村综治维稳中心。

“五老”直接参与引导服务群众的请客过事、矛盾调解、禁赌禁毒、道德评议等事务,实现了“好人好事有人赞、歪风邪气有人管”,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吹散了多年来在基层形成的陈规陋习,激发出安康乡村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强大动力.

来源:半月谈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