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说IV系列之二 | 中国古代内檐装饰艺术之隔扇

 北京的骑士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2022年9月28日《园说IV——这片山水这片园》顺利开展,颐和园博物馆展出一组原于宜芸馆院落内东侧道存斋的明间与北次间的隔扇门。宜芸馆原为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因此所用纹饰主要环绕“贤淑”“闲适”的生活主题,多用花卉、草木、动物等更偏向女性题材的传统纹样。
图片


宜芸馆院落内东侧道存斋的明间与北次间的隔扇门



该组隔扇门共由四扇组成,花梨木制,隔扇之间装设玻璃和夹纱。隔扇心由冰裂纹花格作为打底,上下各有一处开光,靠上的一处开光是由环形排列的五只蝙蝠组成,取谐音“五福”,寓有“五福临门”、“五福捧寿”、“多福多寿”之意。《尚书》上有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中部绦环板雕刻竹、梅纹样。下方裙板的装饰有两组不同纹饰,一组装饰以宝瓶为轮廓雕刻梅花与鹿,寓意“福禄太平”又可寓为“六合太平”。另一组装饰雕刻则由松与鹤的搭配,即寓意“松鹤延年”。
隔扇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构件之一,从民居到皇家宫殿都可以见到,是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安装于建筑的金柱和檐柱中间的位置上,固定于抱框和下坎之间,用于区域空间的分隔。隔扇门既有窗的功能,又兼顾门的作用,并且拆装简单,美观且实用。

图片

隔扇门作为古代建筑最常用的门扇形式,自唐代开始出现,在宋代以后大量采用,宋代时称其为格门或格木门。我们现代最常见的隔扇是由边框,隔扇心,裙板和绦环板这些基本构件组成的,而边框是由大边和抹头是凭榫卯结合。在大边及抹头的内面中间打槽,再将裙板和绦环板分别卡在槽内,即完成组装。清代用于内檐装修的隔扇又称碧纱橱。一般用于厅堂建筑的装修,整排使用,通常为四扇、六扇和八扇偶数出现,偶有奇数成套出现。
隔扇门的装饰技法可分为上下两部分来看,分别是上部的隔扇心(又称花心或格眼),和下部的裙板及中间的绦环板(又称夹堂板)。
隔扇心因其需要具备良好透光性,会采用透空的设计。隔扇心的装饰风格,大体可分为平棂、棂花、和雕花与平棂组合这三类。
图片


平棂


第一类平棂,是指用细木条拼接组成,最简单的是直棂,包括正方格眼、斜方格眼,冰裂纹或是拐子纹、回纹等。工艺相较第二种较为简单,虽然简洁但兼顾功能和装饰性,在古代建筑中使用广泛。第二类是棂花格心,棂花是一种带有镂空雕刻的,具有装饰性的棂条,常见的图案有双交四椀菱花,指两个棂条呈现90度正交。还有斜交的三交六椀菱花、四斜球纹菱花等等。这种装饰形式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但呈现效果高雅华丽,因其对称性又显得极富秩序性,同时兼顾吉祥和庄严。常见于宫殿、寺庙等建筑上。第三类是雕花与平棂相结合,在这次园说四的展览中所展出的隔扇门,就采用了这样的装饰方式。以平棂为底子,将精美木雕构件镶嵌其间,使得装饰效果更为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图片


棂花格心


中部的绦环板和下部的裙板,因无透光需求,匠师发挥空间更大,为充分彰显主人审美情趣和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准,往往装饰工艺都颇为繁复。常见各种浮雕装饰,题材有四季花卉、奇珍异兽、佛家八宝、历史故事、博古八宝、吉祥团花等等。纹样总是寓意吉祥圆满、庄严稳重,但在精湛雕工下纹样又不失灵动俏皮。
图片


雕花与平棂相结合


颐和园作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隔扇门的应用众多,并且在隔扇心、绦环板和裙板各部分的装饰方面,古代匠师们也是煞费苦心。隔扇门的装饰雕刻,题材丰富多样,有禽鸟花卉、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汇集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不仅将隔扇装饰得极为丰富华丽,也为整体建筑增添不少姿色。
图片

本文作者:颐和园博物馆 张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