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道中“势”的认知、“术”的运用和“责”的归宿

 谋公 2022-11-17 发布于安徽

摘要: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许多商业文化的精华,挖掘、整理、利用这些商业文化的精华,也许对于今天研究儒商文化有所裨益。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所著《史记》一书,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史记》一书记录下了许多商业文化的精华,其中《货殖列传》记载的商人经商实践活动和经商艺术,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关键词:儒商;商业文化;《史记》;《货殖列值》

中图分类号:K 234.1;F 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8)06-0030-05

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许多商业文化的精华,如经营思想、理念,经营谋略,致富之道,关注民生富国利民精神,商业道德,商人操守、风采、行为准则、社会责任等等,挖掘、整理、利用这些商业文化的精华,也许对于今天研究儒商文化有所裨益。

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作者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所著《史记》一书,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学体裁,在我国史学宝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史记》一书记录下了许多商业文化的精华,其中《货殖列传》记载的商人经商实践活动和经商艺术,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一、“商”:“商不出则三宝绝”

司马迁《货殖列传》中“货殖”一词,据《辞海》“货殖”条目释文,即指经商,亦指经商之人,即商人。司马迁《史记》为贩夫走卒、鸡鸣狗盗之辈立传,《货殖列传》为经营商业的商人立传,开创了为我国古代商人写传记的先河。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引用《国语》的记载:“农石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太史公进一步解释说:“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在司马迁看来,国家的经济活动,农、工、商和资源的开发要协调发展,缺一不可。这四者是百姓的衣食之源,源大了百姓的衣食就充足,源小了百姓的衣食就匮乏,百姓富了,国家就富,百姓不富,国家就不富。

在这四者中,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手工者生产的手工业品,矿冶等生产者生产的资源,都要通过商业这一渠道和商人的商业经营活动,才能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交到消费使用者手上,所以商人、商业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缺少它就无法实现富国富民之道。禁商毁商也就毁掉了这一桥梁,当政者切莫“夺予”,夺去“民所衣食之原”,不是“贫富之道”。

“商不出则三宝绝”,没有商业,“三宝”也就不存了。所谓“三宝”,司马迁指的是粮食、材料和制品。在他看来,如没有商人及其经营活动,百姓所依赖的生活必需品就无法满足,资源匮乏了,百姓就无法生活下去。司马迁在文章中充分肯定商人及商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不仅为百姓提供衣食之源,更为重要的是起了富国富民的作用。在司马迁看来,商业是致富最快捷的途径。他说:“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虽然他也认为从事农牧业的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因为末富有风险,他那个时代就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与打击,司马迁认为商人的致富之道是合理的,他们是依靠辛勤的劳动(“作力”),运用谋略(“斗智”),准确判断商情、抓住有利时机(“争时”)才致富发家的,因而不能加以指责。司马迁更从思想层面上为商人辩护。他认为追逐财富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惧欲者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本性,“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出之。”因而人们应该做的是“各任其能,竭其力”,充分发挥他的能量和潜力。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我国古代有名的商人,如范蠡(陶朱公)、端木赐(子贡)、白圭、乌氏倮、猗顿、寡妇清、蜀郡卓氏、程郑、南阳孔氏、宣曲任氏、关中无盐氏由氏栗氏师氏等等,其中特别是范蠡、端木赐、白圭三人,成为我国商人效法的榜样。在旧社会,商家在店堂中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条幅,以尊崇和信奉他们二人的治商之道,白圭更成为同行业的祖师爷加以供奉起来。这反映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宣传成为商人的事例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影响。

范蠡为春秋越国大夫。在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他向越王勾践献计,卑身厚赂吴王求和,自己去吴国作为人质。两年后,范蠡回国,与文种一起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辅佐越王,一举灭了吴国,雪会稽之耻。在功成之后,他喟然叹日:“计然之策也,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他乘扁舟行于江湖之间,变名易姓,经商贸易。至齐时名鸱夷子皮,到山东定陶时为朱公。他认为“定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在19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晚年体衰由子孙继业,“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范蠡辞官经商,“与时逐”,遂至巨富。他或许是我国古代辞官下海经商第一人。

子赣,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门生,春秋末期卫国人。他离开孔子,返回卫国,经商于曹国与鲁国之间,生意红火,因而“最为饶益”,富有。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因而“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他支持、赞助老师孔子周游列国。司马迁认为“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孔子所创儒家学说得到宣传、彰显,子贡是有贡献的。孔子“罕言利”,但对于子贡经商并不反对,而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孔子对子贡的才识、能力非常赞赏,称其为“瑚琏之品”。瑚琏是指古代宗庙里盛黍稷的器具,相当贵重。子贡或许是我国古代文人学者下海经商第一人,也是我国古代商家以财富支持学术发展第一人。

白圭,名丹,字圭,“周人也”,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人。他经商时“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他说过:“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之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就是说商场如战场,要像伊尹、吕尚之治政,孙吴之用兵,商鞅之行法一样,有谋略,有决断,意志坚强。有人请教如何经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其智不足以因时、因事而随时灵活变通,其勇气不足以随时当机立断,其无仁德之心不足以取舍,其意志魄力不足以坚守财富,“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司马迁说,“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也就是说白圭的经商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非随便说说而已。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介绍众多的商人及

其致富的经验价值,目的何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令后世得以观择焉”,让后代人去观摩、学习和借鉴。

二、“势”:“与时逐”、“乐观时变”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商业贸易的竞争中,有一些人落败,有一些人胜出。胜出者把握市场经济走向、脉动,瞄准商情发展,博奕市场机遇,乘势而上,脱颖而出,成为商道中的佼佼者。

所谓“势”,就是“时”,在商道中就是经济发展走向和情势,对这样一种商情,作为经营者一定要了然于胸。

在司马迁看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就是说,在没有资产时应该凭力气去获取财富,小有资产后就应该靠智慧增加财富,已经富了就要抓住时机判断和认知。在商道中有所斩获的商家,往往对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明晰和清醒的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快速推向前行。

在司马迁的笔下,范蠡则“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能择人而任时”。他善于用人,加上能看准商情形势而经营商业,故而19年三致千金,生意越做越大。范蠡对各地域的商情(包括交通条件)有深刻的了解。如定陶这个地方,“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他做出决策,“治产积居”,投资于此地,令得到回报。另一位商人白圭,是一位“乐观时变”之人。他能根据气候周期的往复变迁、农事的丰歉,作出明晰的判断,从而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和方法,“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白圭的这种经商思路和方法,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白圭认为,“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岁倍。”太阴(太岁)十二年一循环。当太阴运行到卯位时,为丰年,明年年景不好。运行到午位时,干旱,第二年年景好。到酉位时,年景好,第二年年景不好。运行到酉位时,大旱,第二年年景好。又复至卯位,十二年一循环。把握住这一规律,积聚粮食,一年就成倍增长。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对全国各地的气候、物产和民情风俗、饮食习俗一一作了剖析,说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天下物所鲜所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可以“以所多易所鲜”。在他看来,“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石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所谓“富无经业”,即是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只要看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挖掘其中的交易点,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出奇制胜,就能致富发家,达到“素封”的地步。

商场犹如战场,市场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对形势的观察也一定要及时调整,决策上也随时要改变。

我国古代商人也懂得要经营好商业一定要熟悉、吃透政策法规。孔子的门生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里除了搞好公共关系之外,恐怕也包含有熟悉与吃透各地诸侯所实施的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清代扬州盐商贸易做得如此之大,他们中的一些人,洞悉清政府的盐法制度,利用盐法制度对盐商的优惠政策做大盐业。康熙《两淮盐法志》卷27载,大盐商江春的祖父江演“用才智理盐策”,“数年积小而高大”,“卓然能自立,凡鹾政机宜洞悉利弊,每有谘议,辄中肯綮,同事者倚以为重”。民国《歙县志》卷9亦载,江春继祖父、父亲后经营两淮盐业,“练达明敏,熟悉盐法,司鹾者咸引重推为总商”。据袁枚《诰封光禄大夫奉宸苑卿布政使江公墓志铭》,江春在担任总商时“辅志弊谋,动中款要。每发一言,定一计,群商张月拱手,画诺而已。”江春对盐法制度的熟悉、明察和才干,连乾隆也极为赏识。每当新的两淮巡盐御史上任前,在接受乾隆训示时,乾隆总是说:“江广达人老诚,可与咨商。”清代扬州盐商打通盐政、盐运使司衙门以及结交政府官员以“乘势”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三、“术”:“富者必用奇胜”

商道中的“术”,指的是营商的谋略。营商的谋略建立在对商情有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对市场做充分调查研究,然后作出决策,即采取何种方法经营产业。商业谋略得当与否,往往关乎到经营的成败。商情是可以摸清了解的,《货殖列传》就说:“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之。”

司马迁记载说:凡是勤俭节约,并且肯花劳力是“治生之正道”,但真正要发家致富,“必用奇胜”,即要有超出常人的才能和本事。司马迁在文章中列举了许多超乎常人发家致富的人,“此其章章尤异者也”。他说这些人一没有爵邑俸禄,不是当官的,是“布衣匹夫之人”;二没有“犯法弄奸”、杀人越货,而是“与时俯仰”,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即时应对,获其赢利,他们“取与以时,而保财富”。这些人“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其中佼佼者,“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所言的“奇胜”,即是谋略。商人白圭在经商中,用伊尹、吕尚治政之谋,孙吴用兵之策,商鞅用法之治,因而屡出奇招,看准商情,作出决策,“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白圭认为一个商人若没有“智”、“勇”、“仁”、“强”四种素质,经商是不会成功的。所谓“智”,是才能,“勇”是勇气,“仁”是仁爱之心,“强”是意志、毅力。白圭在经商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当年成丰收,收购粮食,给予丝漆予农民,春茧上市时,收购帛絮,予农民以粮食。要想增加财富,就要经营下等谷物,满足百姓需要;要想增加粮食产量,就要经营上等谷物。

商人苍蠡和经济学家计然辅佐越王勾践。计然向勾践献上七条治国的经济政策,勾践用其中五条,“修之十年,国富”,最后灭了强吴,“称号五霸”。范蠡用计然之策经商,19年中三致千金。据《国语·越语下》,范蠡说:“从时看,犹救火……唯恐不及。”经商如救火,迅速决策、出击。

计然认为“旱时应造船,水多时则预造车辆,这是物之理也”。要根据天时的变迁轮回,预作应时。商业贸易也是如此。粮食买卖,“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收购价百分之二十则病农,百分之九十则病商,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这样“本末俱利”。价格上“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积著之理”。在商品经营中,一定要讲究质量,“务完物”,并且不能囤积货物,以免资金周转不灵,要“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仅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具行如流水。”市场货物价格贵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财富货币的取得也如流水一样,瞬息万变,一定要把握好市场的动态信息,适时出击。在司马迁看来,“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头脑要清醒。有智慧的、头脑灵活的人才可以言富,“既饶争时”,“与时转货赀”。

孔子“身通六艺”七十二门徒之一的子贡,“废著鬻于曹、鲁之间”,在物贱时收购贮存,物贵时售出获利,因而累积千金。他是孔子学生中最为“饶益”的。应该说子贡的致富靠的是对市场商情的熟悉和正确的决策。

市场调研是商业经营的重要一着,为商家的决策提供依据。计然曾说过:“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打仗要作好准备,从待用之物就可知物资的多少,二者相互对照就可明白清楚。这是用战争来比喻商战。它告诉人们经商时要做市场的调研工作。白圭的“乐观时变”说的也是不断变化中的市场情况,从而预测市场对物资的需求。《论语·先进》载,子贡没有得到孔子的“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说明子贡善于掌握、预测市场行情,因而屡屡获中,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而不责备他。事实上,用计然的话来说,“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市场的情况是可以观察的,问题在于要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与理解。

商业的谋略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千万不能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货殖列传》记载了一个极为生动的实例。蜀郡卓化的祖先为赵国人,用铁冶致富。秦攻占赵国后,强迫卓化等百姓搬迁,夫妻二人推着辇车前往搬迁地。许多人用货财贿赂官吏要求搬迁到近处,只有卓化认为,此处土地贫瘠狭小,难以发展,他们听说蜀郡岷山一带土地肥沃辽阔,遍地是野生的大芋头,至死不会挨饿,并且还有大批民工可以通贸易,他们便要求搬迁到远处的岷山。当他们搬到临邛县时,非常高兴,立即开山鼓铸冶铁,并且运筹策划,终于成为当地的富翁,家中拥有奴隶千余人,还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的池塘,可供射猎之乐,过上了富比人君的日子。卓化之富在于他们有长远的眼光,而这种眼光是基于他们所掌握的资源信息。

四、“责”:“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称,农、工、商、虞这四大类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民所衣食之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从中不难窥见司马迁对商业与商人的社会责任的定位。当今,我们都在热议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番话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社会的各个群体各自从事的职业不同,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社会事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足而做出各自的贡献,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社会的责任。越王勾践用计然富国富民之策,使越国国力增强,在十年之后灭了吴国,成为五霸之一。治国之道与“积著之理”是相通的。

《货殖列传》引用了齐国管仲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又引申说:“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商人富有之后,应该“好行其德”,去回报社会,负起社会的责任。白圭在谈及商人智、勇、仁、强四种素质时,指出商人要有仁爱之心,既不搞欺诈,要取之有道,对社会要贡献。

在司马迁笔下,不少商人具有仁爱之心,例如范蠡在三致千金之后,把财富“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范蠡这一行为,称他为“富好行其德者也”。子贡是一位集儒、官、商三位一体的三栖式人物,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在孔子的培养下,也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富而不骄”,“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富有后用资财支持老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和弘扬孔子学识和政治主张,对思想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赞扬说:“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没有文化、道德素养何来如此行为!所以,提高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商家的基本功。无怪乎后代的商家要尊重范蠡的陶朱事业和子贡的端木生涯,把二人对事业的执著、才干和道德修养作为楷模和追求的目标。

总之,商家用正当的途径致富,既富国又利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财富,无可非议。关心国富,关注民瘼,才是主旨所在。当今,我们探讨儒商,似乎应该从先辈那里寻求一些思想的渊源吧。

(责任编辑 子 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