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 BOOK *6

 阿丸的小号 2022-11-17 发布于广东
------这 歌 儿U·ェ·*U够 长 了 ⑧??------

1.  《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是王小波和李银河互相写给对方的情书。
王小波对李银河属于一见钟情。李银河从前读过王小波的作品,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对他也有好感,也想亲自见一见他。两人之间本来就彼此吸引,相爱是情理之中的结果。
这里面,虽然既有王小波写的信,也有李银河写的信,但我唯独钟爱的是王小波的。原因就是他的爱情哲学就如同书名所说,用整个生命,全身心投入去爱一个人。他对爱始终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尽管爱一个人,要承受想念,贪婪,痴迷等这些给人带来的痛苦,但他并不因此否认爱给人带来的美好的感觉。对于爱情,他是毫无保留,不带怀疑地去相信。
在这段感情里面,很明显刚开始他爱李银河要更多一些,属于卑微的一方,追求者的一方。但他爱得很坦荡,率真地表达出自己的爱,并乐在其中。在一些信里,可以看出李银河爱得并不如王小波坚定。她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爱得不够多,但王小波会给她很多的力量,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他有种莫名的自信,怎么这么自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首先他本人要足够坚定自信,其次要能无条件相信对方。既要能把自己交出去,也能把容纳对方。王小波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很实在的。他觉得自己值得被爱,也能够爱别人。我想是这一点触动了李银河,这也是王小波的魅力所在。
还有,恋爱中的人,浑身细胞都被激活了似的,文思泉涌,骚话连篇,但是很可爱。
2.《十一种孤独》
这本书由十一个跟孤独有关的小故事组成。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不禁感叹,自己感受到的孤独,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转学生有无法融入新环境,被排挤的孤独;婚前的新娘在披上婚纱之前,会有“告别单身”的孤独;威严的老军官,会有不被理解的孤独;离婚的妇女,面对病榻上的孩子,遭到言语冷暴力的孤独;中年男性,经历失业后隐瞒家人的孤独;编辑部的员工有意见不被采用,怀才不遇的孤独;老教师面对新时代,落后的作风不讨孩子们喜欢的孤独;退伍老兵前路茫茫,不知路在何方的孤独;疑似病患送进一座与世隔绝大楼的孤独;身不由己的捉刀人(PS.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迎合对方喜好的孤独……
里面有一篇叫《绝佳爵士钢琴》,没有读懂。
还有就是,陈新宇的译本(坑)真的太生涩了(要读还是找好一点的译本哈)。我想,理查德·耶茨本人既然能构思出这样别出心裁的故事,文笔不至于这么差吧?最明显的感觉是看起来很不流畅,明明是故事,怎么会读起来这么不流畅,所以我觉得这个翻译不太OK。
理查德·耶茨给我带来的惊喜是——观察角度的巧妙。因为这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稀疏平常,可是经过他这样一写,你会发现原来这也是孤独啊。哦?他也很孤独。孤独原来是这么常见的一件事,只是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的孤独放大了罢了。而且他也让我懂得,其实孤独不是简简单单的没人陪,有苦难言,这种孤独的格局都太小了。他所描述的孤独,可以说是存在于某种群体的现象,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3.《过于喧嚣的孤独》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想过,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活着,还能觉得是一种享受。到底是他的生活太悲催,还是他脑子有病,才能在卑微中品出甘甜。但赫拉巴尔就为我们展现出这样一种“疯子的快乐”。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处理废纸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废纸回收站工人的故事。
这也是作者本人的一段经历。
他是学法学出身的,但他本人对高大上的法学却没有多大的兴趣。相反,他喜欢去接触底层的东西,美其名曰体验生活。因为他的舅舅在他小时候,经常带他混迹于底层人民所在的地方,给他讲那些普通人的有趣见闻,这一点深深吸引了他,以至于后来他也从事了很多和法学完全不相关,平凡又不起眼的工作,比如舞台布景员。
既然书名有“孤独”二字,故事中的废品回收工不免经历了孤独。他的孤独,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有多辛苦,卑贱,环境有多恶劣。而在于他始终与现实有一种疏离。但这是他自愿的,也是他享受的生活。
对于这份工作,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与被抛弃的书进行亲密接触。他说自己的很多知识,都是在粉碎纸张中不知不觉学来的,言语里满是骄傲。操纵压力机粉碎纸张,闻着油墨散发的味道,看着历史名人瞬间消失在眼前,对每个包裹的名字熟记于心……作为爱书之人,他似乎与“书”的环境融为一体,连老鼠啃噬书本的声音,都形容为是对书的赏识:“老鼠最喜欢啃噬那些老旧的书,因为那些书有种独特的香味。”这种描述,是与他作为废纸回收工的身份极其不相称的。感觉他并没有那么喜欢处理废纸,但因为能通过这种方式,和书打交道,又能以此为乐,自成一个世界。
这个废品回收工,真正把处理废纸,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于他,是一种孤独,也是一种荣耀。
PS:作者又是捷克人,还记得被米兰昆德拉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支配的恐惧,可能捷克作家都是这种画风的。看不懂就是不好看,看得懂就觉得有点东西。
4.《给生活以情调》
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适合有空的时候,慢慢去读一篇。但估计年轻的时候,就像我读的时候一样,目的性有点强,不太能沉下心来。
我所能想到的读这本书的最佳时候,也就是人到中年,有所成,却对生活有更多期盼的时候,坐在摇摇椅上,晃啊晃,然后拿起一杯茶,慢慢读,累了就把书盖在脸上,挡挡阳光,然后就睡着了。忽然,书本啪的一声掉了,把自己惊醒。睁开惺忪的眼睛,慢悠悠地俯下身子捡起来,再看几行字,这就是一种生活的雅趣。
 
这书的内容不是重点(ps.主要是我不记得了),重点是读它的时候,你的心境,能不能去体会它说的生活的情调。因为陶冶性情的事情,从来都不能急于求成,它的趣味在于品鉴的过程。
5.《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有一句话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东西,他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想法。照这样看,美丑到底有没有标准?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根据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而不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还是说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会普遍觉得这个东西美,那个东西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了,它可以上升为一个哲学问题。

美学是探讨“美”的一门学问,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里所说的“美”,和我们平时说的“美”(通常指的是美丽)又有所差异,它是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有时候,丑也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所以美就不是我们单纯所说的,积极向上,正面光明的东西。美也可以是负性的东西,是我们难以欣赏的东西。
作为美学家,朱光潜在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美学的世界。美是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美不是真,也不是善,美只是美而已。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一个东西美?我们是出于什么依据,去判断一个东西美的?是因为这个东西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实用性强吗?还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让我们感到快乐,所以觉得它美?还是两者兼有?还是其他的原因?总而言之,他为我们解答了很多跟美有关的问题。
有一篇是讲如何挑选文学选本的,对于想了解美学初学者来说,可以说很有帮助,总原则是先从选本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找到感兴趣的再精读全集。

6.《傅雷家书》
书如其名,就是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封封家信。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它激发了我对乐理的兴趣。因为里面有很多对音乐的探讨,我都看不懂,所以我就怒了,觉得这书太可恶了,全讲我不懂的东西。
撇去这个,从中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培养是非常用心的。他和傅聪的交流,有作为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前辈对后辈的照顾和关怀,老师对学生的提携和指引。有对儿子音乐事业,学识见闻上的要求,饮食起居,劳逸结合的叮嘱,还包括他儿子谈对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怎么帮助儿媳妇早日适应,他都一一细说。可以说,这会成为一种精神内核,影响着整个傅家。
我从来都觉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很多东西,光靠灌输是行不通的,它无法真正打进被教育者的心里。教育者具备的素养和精神,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力量源泉。傅雷想要让傅聪成为怎样的人,他自己也是这样去做的。这是真正能感染到傅聪,让后人佩服的地方。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虽然这是形容执政者和百姓的,但我觉得也可以用来形容父母子女。有些家长,自己本身要不抱着手机,要不搓麻将。你的孩子,是听着你的微信语音和麻将声长大的,怎么可能不是网瘾少年,赌场高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