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特展(附高清作品三)

 张洪清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书法派   记者

柴栋雄   嘉兴报道

2022年10月15日——2023年2月5日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特展

嘉兴博物馆南馆区三楼禾缘展厅



壬寅金秋,恰逢是沈曾植逝世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硕学大儒,10月15日,由嘉兴博物馆主办的“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特展”在博物馆禾缘厅揭幕,138件(套)展品主要来自本馆以及嘉兴市图书馆、海盐县博物馆、海宁市博物馆、嘉兴市榡美术馆等单位,其中很多展品还是首次公开亮相。

该展以“家族渊源”、“仕宦浮沉”、“友朋往来”、“学术成就”等四个部分呈现沈曾植的一生。第一部分展出家族成员的书画作品和沈家一些日常用品、女红绣品、家族墓出土玉器等。第二部分展出沈曾植同年录、奏折、时政言语稿、论军制稿、论教育文稿等为官时期的遗稿,特别是他在安徽任职期间的珍贵照片和文稿;第三部分展出好友致沈曾植书画、往来信札、拜帖名刺等;第四部分展出其学术成就,内容涉及金石书画、诗词文学、舆地、经史、佛学等。

一生传奇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署乙叟、乙翁、睡庵、寐翁、姚埭老民等。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故里。张勋复辟时北上,授学部尚书。民国十一年(1922)卒于上海寓所,享年73岁。其一生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见证了中国之巨变。

—— 沈曾植生平简介



“近世通儒”


沈曾植家学深厚,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沈维鐈,字子彝,为段玉裁门下弟子,历任翰林院侍讲、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等职,曾国藩、林则徐曾是其门下之士。其父为沈宗涵,字俨伯,历任刑部后补司务兼贵州司行走、工部后补员外郎。

沈曾植少年治学甚勤,有“少习科举学,壮涉百家流”之称。其学识渊博,长于经学、史地、佛学、文学、碑帖、书画、刑律等,并且在诗词方面亦有建树。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其以治蒙古史、隋唐史闻名当世,代表性的著作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补注》等。义理方面主张儒释合一,诗歌中大量使用佛典,边疆佛教史亦有涉猎,且著述颇丰,《汉律辑存》、《寐叟题跋》、《海日楼诗集》、《曼陀罗寱词》等都是其代表作。王国维称其为“集有清三百年学术之大成且继往开来的学者”。陈寅恪称其为“近世通儒”。

沈曾植一生交友甚广,从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为官,至民国十一年(1922)在上海病逝,这段时期,沈曾植辗转于北京、武昌、上海以及故乡嘉兴等地,他与众多官员、学者、文人都有密切的交流。例如,与张之洞、康有为等讨论变法新政问题;与李慈铭、李文田、洪钧等人讨论四裔地理之学;与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人创办佛学会,讨论佛学;与陈衍、郑孝胥、陈三立、朱祖谋、张尔田等讨论诗词;与王国维、罗振玉讨论音韵之学等。

展览期间还将举行“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展将持续到2023年2月5日结束,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


图片

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图片为书法派独家现场拍摄,其他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允许请勿复制、摘取。转载请注明来源:书法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