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陵城发展变迁丨张良臣:从骨折的治疗说起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11-17 发布于山东

“她已经开始尝试着下床走路了。”本月最后一个周五,按惯例带领全科人员大查房时,分管十六床患者的闫大夫对我如是说。

这是一位女性患者,75岁,洗澡时不慎滑倒,摔伤了右髋关节,经过拍片检查,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据说,老人在受伤前身板硬朗,手脚灵活,一般家务活都干得了。

她的手术是在三周前做的,手术顺利,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术后功能康复也比较理想,预期借助助步器下床行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查完房后回到办公室,我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问题想了很多,感慨也是颇深。

三十多年以前,我刚刚涉足骨科领域时,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基本上是以骨牵引为主的保守疗法。

记得那时在比较有名气的文登正骨医院进修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弊端很多:

一是卧床时间长,至少八周,即使护理照顾得再好,也难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譬如坠积性肺炎、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等。

二是复位不够准确,固定更不可靠,搬动、翻身甚至大小便都让病人疼痛不堪,更谈不上床上功能锻炼了。

三是不利于定期的拍片检查和临床观察。

四是预后差,一部分尚能顺利恢复;一部分或重或轻留有跛行等后遗症;一部分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一部分高龄体弱或存在基础病的患者,往往永久就下不来床了,甚至由此失去生命。

那时,我所在医院的骨科病房还是平房,最不方便的就是这类病人的在院拍片检查了,为此,医院还专门购置了一台小型床边X光机,即便如此,整个过程走下来,也是繁琐得很。

后来,我们对治疗方法稍微做了一些改进,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性地进行X光下闭合复位、闭合穿针,总体效果不错,得到了患者的接受和认可。

2002年前后,我们医院启用了刚刚落成的五层门诊、病房、办公综合楼,并先后配备了骨科手术床和小型C臂。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改进和更新,多是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

这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复位不准确、固定不牢固、活动不方便、骨折不愈合等诸多不足之处。

缺点是创伤大、出血多,即便是手术止血做得再好,往往一些病人术后也要多少输点血,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另外,随访过程中还发现一些行走过早、功能锻炼不恰当、高龄骨质疏松的患者有脱钉现象。

2011年后,医院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2015年成功启用14层的门诊病房综合楼,有了标准的层流手术室,同时更新了新的骨科手术床和更高端的C臂,更加实用,更加现代化。新的手术方法,应该算是现在常挂在病人嘴边的“微创”治疗了。

这种手术的优点在于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且能够降低患者骨量损失,更重要的是有效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早期康复训练时间和早期下床行走时间。这种手术方式,深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以小见大,陵城医疗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这难道不是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吗?

(已载11月15日《德州晚报》)

■作者:张良臣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