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徐州市区再次集中挂牌13宗宅地,此为徐州累计第7次集中供地,将于12月初开拍。 集中供地是全国供地模式的一次重大改变,始于2021年,徐州虽不在政策要求的22城中,但也在第一时间宣布执行集中供地模式。 但与22城不同的是,徐州集中供地要求全年发布住宅用地招拍挂公告不超过4次,每次供地不低于1000亩。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实际供地情况则有所调整。 土拍由热转冷,地方平台加速入场 截至11月,徐州已累计进行6次集中土拍,包含65宗宅地,总建面588万方,成交金额427亿元,平均楼面价约7259元/㎡。其中22年涉及4次集中土拍,总用地面积157万方,仅完成年内供地计划的43%。 集中供地以来,共20宗土地触顶摇号,占比仅三成,其中19席来自首批次供地。受“三道红线”对房企融资收紧以及楼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后续集中土拍竞争减弱。 首批次集中供地,由于徐州房地产市场热度较高,竞争激烈,地方平台只摘牌了十里村南(翟山大沟南)A地块,其它土地均被房企瓜分,且超六成被百强房企所斩获。 而21年下半年,房企受制于销售端和运营端等多方因素,取地意愿不强,地方平台被迫进场,成为土地市场主角,最近两批次更是全部花落地方平台。且土地溢价率得到明显控制,近三批集中供地均为底价成交。 图源:CRIC 刺激土地市场活力,地方政府多措并举 徐州土地竞争热度下滑,供地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地方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调整供地方式。 前期土地挂牌一直遵循着精准供应原则,当时存量低位的奥体、城西、翠屏山为供地主力。 后期则开始提升供地的质量,市中心连挂三宗宅地,竞争激烈的新城区更是集中上架5宗宅地,意在以此提升房企拿地信心与预期,从而提高其取地参与度。 图源:CRIC 同时,全年供地不超4次,挂牌宅地面积不低于1000亩的集中供地规则也有所调整。截至目前年内已集中供地5次,其中两次供地规模均在1000亩以下。 除此之外,主管部门还相继发布新政从竞买保证金下调、土地出让金延期,到供地中取消住宅限价、竣工时间延长等方面的调整。 集中供地以来,徐州共有5宗土地撤牌,虽无流拍,但除4批次的美的乐城西地块让步地铁建设外,其它2批次的4宗土地均因无报价而下架,政府随后即做出调整,减少土地挂牌量,4批次更是仅4宗土地上架。 纵观7次供地,奥体、城西和翠屏山板块均供地3批次及以上,其均在首批次土拍大热后,挂牌楼面价有所提升,后续除翠屏山7批次上架土地含商办产品导致起拍地价大幅下降外,其它批次同板块上架土地并无显著上涨,其中城西板块起始地价反而有所回落,整体来说地价趋稳。 图源:CRIC 从上述诸多的定向调整不难看出地方主管部门在提升房企拿地信心,增加土拍参与度上做足了功课。 地方平台深度参与,开发进度较为迟缓 在已结束的6次集中土拍中,地方平台共摘取39宗宅地,占比高达六成。 从分布上看,39宗宅地分布较广,其中铜山区占据11宗最多,但因区域面积大,土地较为分散。 东湖新城和新城区土地布局更集中,也属于城市目前着重发展的热门区域。 北区因住宅存量压力大,集中供地以来挂地量相对稀少,且位置均在较为偏远的北三环高架以外。 图源:CRIC 地方平台整体拿地量多,布局广泛,开发动作则较缓慢。 从开发进度看,截止目前地方平台摘牌的土地暂未有项目入市,且均未公布案名,仅翠屏山B地块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其中,首批集中供地徐州国资委所摘的十里村南(翟山大沟南)A地块距今已超16个月。 反观房企拿地,26宗宅地,已有24宗土地案名已发布,占比高达92%,其中22宗已首开入市,从拿地到首开平均用时仅9.1个月,动作相对迅速、紧凑。 图源:CRIC 政企合作应运而生,新盛/蓝城有望抢跑 纵观目前徐州房地产市场,截至10月底,土储超20万方以上企业仅21家,其中10家为地方平台。 若地方平台所取宅地不尽早流入市场,或将对未来城市供需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如建发、卓越等多家品牌房企土储量已不足10万方,若再不拿地或寻求合作,明年或面临无房可售地步。 图源:CRIC 结合目前局势,近期,市住建局和市资规局联合召开徐州市区土地项目推介及合作洽谈会。向与会的万科、保利、招商、华润、蓝城等20余家知名房企重点推介了拟上市的地块和新盛、产城集团拟合作的项目。 集中供地以来,从新盛和产城集团的土地储备来看,两家企业共摘取13宗宅地,占地方平台的20%。 此次洽谈会政府有意推动其与房企合作,也旨在加速地方平台手上的地块加速流转进入市场,尽量平稳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的供需平衡,如若多方合作较为顺利,那么新盛和产城集团也将成为政企合作的案例。 同时,据了解,目前新盛已与蓝城达成初步意向合作,蓝城将积极参与到苏堤北路D地块的合作开发。 如若证实,这将标志着徐州集中供地以来政企合作的开始,这也将有望推动更多优质房企参与到合作开发中,进而带动地方平台土地加速入市,激活徐州一级市场的同时还能促进二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总结 集中供地以来,土地市场由盛转衰,徐州政府多策并举难挽颓势,地方平台由替补已然转换成主力,但其开发节奏缓慢,几乎无独立开发能力。 10月洽谈会地方平台表明与房企合作意向,为徐州土地开发带来新模式,叠加多家品企土储量见底,政企合作或将成为未来市场新常态。 注: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企业立场,供参考。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