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子之心难得,然,赤子于世间难活

 京都闻道阁 2022-11-18 发布于北京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师利国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赵萍 

丨易书生

小友要为远行的朋友写几句临别赠言,我翻看了一下,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就不错,虽然这句话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但若干年之后,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一定会倍加珍惜。小友问何解?我说,从使用到理解,再到践行合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说是极不容易的事。

论说赤子之心,世人多归于《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然,以儒道所奉经典之故,再向上追溯,至少可以追溯到《易经》所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者,赤子也。再就是《老子·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有今人将孟子所云赤子之心解释为: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实在误人子弟,甚至是胡说八道。即便有禁锢人思想之嫌的朱熹,尚且知道“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南宋遗民陈普留有“孟子·赤子之心”一诗,对赤子之心做了更为精妙的诠释:“真淳未凿本诸天,饮食啼号所性然。情欲不生无外诱,圣人之质自浑全。”算得孟子几分真味。

释家对赤子之心看的也很重要,其重要经典《楞严经》是教徒修行大全,显密性相,禅净密律,皆有见地,开示一切凡圣境界,楞严咒为僧众每日早课必诵,打禅七之前必有“楞严会”。佛陀在涅槃前讲述末法时代佛教与佛法彻底灭亡之惨状(《法灭尽经》),就明确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楞严经》里有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八还辨见”,三岁见恒河水,年六十二所见恒河水与三岁无异。南怀瑾先生以一首诗开示其中奥妙:“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这个“童年过后心”,就是“归来仍是少年”,就是“赤子之心”。一切沾染皆去也,所剩者赤子之心呐。

人尽知南唐李后主的词写得好,为什么写的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语道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无论儒道释或为词章,足见赤子之心即纯粹之心,没有拘泥和束缚之心,未被社会污染、遮蔽、干扰、迷失之心,或可以理解为人之初心、本心,为各家各道苦苦追寻之心,大道之心。

概因人性有自私、嫉妒、贪婪、虚伪、堕落、傲慢、歧视等丑陋,原始天真之心,一步踏入红尘,便入了江湖,人间百般疾苦,人心尔虞我诈,五蕴皆迷,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成人间之丑恶,做世间之罪恶。即便心存善良,诚以待人,奈何人间随处可见计较心,人心蒙尘,世道险恶,千般诡计,万番妖法,赤子难活。

于官场,赤子之心者,不如长袖善舞者那样左右逢源,也不如削尖脑袋者那般见利益必争,更不如跟红顶白者那样擅长贴权势,甚至不懂溜须阿谀,说话太直,办事太真,敏于做事而讷于交际,没有心机,不懂藏拙,虽木秀于林,但,不是领导的“自己人”,不是同僚的一路人,更不是只会点头的老好人,又没有圈子支持、一党造势、伯乐赏识,脱脱的官场异类,与官场习性格格不入,这样的赤子,不管自身能力有多强,若非战争年代,多半都会时时碰壁,艰难处世,活不过两集。譬如《亮剑》里的李云龙,若非总有直达上意的照拂,拉其渡难,早不知丢到那旮旯里了。曾闻有铁腕书记陈行甲,从大山里走出来,名牌大学毕业,踏入官场仍以普通人自居,初心不泯,任职5年送87名官员进监狱,提拔州官之际却选择裸辞,被视为官场异类,实为身怀赤子情怀之官。能官,至县委书记,已属不易。

于社会,所谓“一根筋”“缺心眼儿”“偏执”“偏激”者,多半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些人太较真,不谙人情世故,不懂得社会潜规则,太方不够圆润,不会“来事儿”,岁月没有磨平他的棱角,年华没有腐蚀他的心气,走过了许多路,还保持着那一份原始的天真和最初的向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需要做的事、尽得责任,对不平事行仗义之举,遇艰难必乐善好施。这样的赤子,可以想象到他的四处碰壁,甚至能够预判到他的生存艰难。有揭开倭寇在南京大屠杀真相、曾受到死亡威胁的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为教材纠错10余年的彭帮怀、起诉毒教材的钱一等等,无不闪烁着赤子之光华,让人仰望,让人心痛。

初心易遗忘,本心会迷失,赤子之心难持久,以有生之涯立于世而保持赤子之心者,弥足珍贵。如何通过修养和磨炼,将经历世事的人心始终保持或者恢复到“赤子之心”的境界?从一处纯粹心到处处纯粹心,是很多人探索的内容。

孟子的方法是:“存其心,养其性。”通过修养善良之性来保持赤子之心。道家有譬如宋朝宣和年间坤道曹文逸所云“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明人洪自诚在《菜根谭》中主张:“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如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释家不仅有《般若波罗多心经》等从经文上开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还有悟本体,明心见性,得证道位;持心戒,身语意三业次第,清净明诲等功法戒律。

赤子之心之大敌,在于世俗的洗脑,明的和暗的规则的敲打,岁月的蹉跎和世事的打磨。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存,更不能因噎废食,对世事磨难畏惧如虎。有的人,因为遭遇了太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经历了太多的无奈,而不得已就范,自斩峥嵘,磨平棱角,随波逐流,但是,也有人以赤子之心为起点,经历了人间万般烟云,终点依然还是怀着那一颗赤子之心,这时候的赤子之心,不仅深谙人性,而且世事练达,此为赤子之境界。这种境界,如少年周恩来身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初心,少年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立下“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之心,及他们一生,对于人心人性,都有着深邃的理解和犹如弹钢琴一般的把握,并扬长避短,将之凝聚到共同的为民族之振兴大业,实现多方面的统一,做出前无古人之大功德。然,此种境界,非大毅力、大定力,大魄力、大威力者所不能。所谓“圣人之道,不假外求,吾性自足”,不外如是。

回首前三十年之社会,大凡皆有一颗赤子之心,人心淳朴,空气澄澈,社会清明,盖为大势使然。于今各行各业能成大事者,也多见有赤子之心。

远者不可追,于己所能为:所谓“心诚则灵”,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对事业之追求更纯粹化、更持久化。此心,虽不发于童蒙,却近于赤子之诚,犹若王阳明主张的持纯粹心做至诚人:“诚字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心即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理。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如果把心和理分开来讲是不恰当的。”故,“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苏轼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归来少年之心。

2022-10-30随札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