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4岁,阵发性下腹绞痛半天,否认妊娠。体格检查:麦氏点压痛,无反跳痛,反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可疑阳性。解痉止痛治疗后未见好转。 CT平扫轴位(WW:350,WL:35): CT螺旋扫描冠状位重建(WW:350,WL:35,从前向后连续重建): 矢状位重建: 中下腹部局部增宽积液小肠肠管,走行失常,见异常肠袢呈“香蕉”样表现,中末段回肠见多处“鸟嘴样”肠管扩张-狭窄端显示,周围肠系膜呈稍低密度表现,上述区域异常肠袢区下半部分肠管管壁增厚、边缘模糊,肠壁密度减低,分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浑浊,肠系膜血管走行区见多枚肿大淋巴结。 冠状位显示小肠肠管呈“小肠积粪征”表现,距离回盲部4.4cm处回肠呈“>”折曲,回肠-回肠、回肠-降结肠、降结肠-降结肠之间见多条索条影显示,左半横结肠被牵拉上提、右移,局部邻近上述肠袢区。 余病变略。 1、粘连性肠梗阻; 2、肠管增厚、肠系膜水肿,提示肠管缺血,考虑绞窄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管由于粘连(肠管之间、肠管与腹壁之间)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多发生在小肠,结肠者少见。 病因主要有三类:1.手术后粘连,约占80%;2.炎症性粘连,约占10%~20%;3.先天性粘连,约占5%。 临床表现: 痛、吐、胀、闭等肠梗阻表现。 通过腹部CT检查能够明确肠梗阻有关的5个关键问题:有无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梗阻程度及如何处理。与这5个问题相对应,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步骤为:①确定梗阻存在;②寻找梗阻部位;③排除其他原因;④确定粘连诊断;⑤判断粘连类型。 CT表现:①近段肠管扩张;②在梗阻部位可见“移行带”(扩张与凹陷肠管的交界处)光滑;③鸟嘴征(扩张的肠襻在肠梗阻部位逐渐变尖,向某点集中);④局部粘连束带;⑤假肿瘤症;⑥部分粘连性肠梗阻伴有局部小肠扭转;⑦梗阻点肠壁强化或局部延迟强化,但肠壁未见明显增厚。 梗阻点的确定:小肠积粪征(small bowel feces sign)是—个有利于寻找小肠梗阻过渡区(transition zone)的CT征象,表现为小肠梗阻近端扩张的肠腔内混有气泡的粪便样物质,多位于从小肠扩张到瘪陷的过渡区。 肠道扩张测量标准:小肠扩张内径超过30mm;结肠扩张内径超过60mm。 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有如下几种类型: 1、较长的一段肠管粘着成团,致使部分肠管变窄,或是相互粘着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出现梗阻。 2、肠管的一部分与腹壁粘连固定,多见于腹部手术切口部或腹壁曾有严重炎症,损伤部分肠管呈锐角扭折。 3、肠管粘着远处腹壁或其他组织,受肠系膜长度的限制或肠管另一端较固定(如回盲部)肠管牵拉伴扭折而有梗阻。4、粘连带压迫或缠绕肠管形成梗阻。 5、粘连带的两端固定形成环扎而有梗阻,肠管从环中通过形成内疝。 6、肠管以粘着部为支点发生扭转。 本病例属于第3型,且多处梗阻。 完全/不完全梗阻判断:急性小肠梗阻时肠腔积气积液,如果梗阻远端肠管有气体充盈,表明梗阻不完全;反之,如果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而梗阻远端肠腔内完全空虚,提示完全性肠梗阻。 急、慢性梗阻的判断:如果小肠梗阻为慢性,肠腔内气体和液体可部分通过狭窄,或者被吸收,CT可见肠腔内有积粪征;但如果梗阻为急性,小肠内的气体和肠液无法通过狭窄,也来不及吸收,则CT只能见到小肠腔内积气和积液,见不到积粪征。 粘连带的识别:粘连带大多不容易被识别。当在塌陷肠襻附近看到扩张的肠襻时,认为肠梗阻存在。当从扩张小肠过渡到正常直径肠管的梗阻点而没有明显的原因被识别,CT上排除所有其他阻塞原因时,可做出粘连的推测诊断。该病例并不需要,通过各个方位的重建,很好的显示了粘连带,也明确了梗阻部位无肿瘤等存在。 注意:①该病例有绞窄表现,CT表现为肠壁增厚、密度减低,肠系膜血管密度增高,肠系膜脂肪间隙浑浊。②切勿将阑尾误认为是移行带,连续层面进行追踪即可鉴别。 由于“小肠积粪征”、梗阻远端肠管有气体充盈,我们考虑该患者平素存在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此次腹痛是因为存在绞窄。该病例应该及时手术干预。 参考资料: [1]朱维铭.胃肠手术后肠梗阻的防范与处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4):376-378 [2]手把手教学 | 急腹症CT诊断报告札记(2) 原创 医影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2020-06-09 21:30:00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