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晶、激光刻蚀?钙钛矿还需要哪些技术突破?我们与协鑫光电创始人范斌聊了聊 |【经纬科创汇*碳中和】

 许怀宁 2022-11-18 发布于福建

经纬科创汇碳中和专场又与大家见面了,我们邀请学界与业界的资深专家,以及行业投资人与创业者来进行交流。

本篇是我们碳中和系列的第8篇文章,访谈对象是范斌,他是协鑫光电董事长,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0年领导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试生产线,随后在钙钛矿技术路径上,从光电转换效率到量产工艺,不断获得新突破。

我们主要探讨了钙钛矿电池的技术原理、配方种类,激光刻蚀、涂布、结晶等关键工艺流程、性能优劣势等等,以及分析了钙钛矿稳定性、认证测试情况等问题。钙钛矿作为薄膜电池中极具潜力的技术路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熟。

如果你想更系统地了解碳中和(光伏、储能、碳捕捉等),请参考我们本期科创汇的其他文章,未来我们还会分享一系列分析研究。降本提效是光伏行业永恒的追求,PERC之后可能是异质结(HJT)、TOPCon或IBC,而再之后很可能是钙钛矿。钙钛矿的光电转化效率上限更高,可以突破晶硅电池极限,并且原材料从硅料换成钙钛矿,成本更低廉。以下,Enjoy:

经纬:钙钛矿的优势非常多,它是由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以及空穴传输层组成的“三明治”薄膜结构,优势包括了光电转换效率高,制备环节减少、成本更低等各方面。实现这些优势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范斌:当一个材料能有不断调整的空间时,那就会有更多机会去迭代出最优解。对于晶硅来说,从材料的视角看,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光电转化材料,它能成为主流主要是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它只是一个起步,不是终点。

比如如果从带隙角度看,晶硅的带隙有比较宽的吸收光谱,但这也意味着它在电压上的损失比较大。所以钙钛矿的价值在于,它有着可以连续可调的带隙。

在七、八十年代,陆续出现了一波薄膜电池,像砷化镓、碲化镉、铜铟镓硒等等,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整带隙,但可调整范围比较窄,因为它们是纯无机的结构。碲化镉还是偏离最优带隙比较多,铜铟镓硒也一样,砷化镓非常贴近最佳带隙,但是它的制造工艺又很贵,所以砷化镓的成本降不下来。在钙钛矿技术出现之前,其实学术界和产业界已经努力探索新的材料,希望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带隙材料,而钙钛矿是完全符合这个思想的,它配方的可调性也远远超过前面那些材料。这就是钙钛矿原理性的优势。

经纬:有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配方的种类,目前甲脒铅碘是用得比较多的。您认为对于配方,学界和产业界目前有达成共识吗?在这方面未来还会有哪些可能的突破?

范斌:目前在论文里,见得最多的是三元的方案,往往是甲胺、甲脒和铯这样的三元组合,这是目前为止能够实现最高效率的一个方案。当然也有人在尝试二元组合,有的也能做出很高的效率。不过我并不认为配方组合已经是最优的了,后面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多。现在我觉得市场共识是,后面还会有更好的东西出现,不会止步于此。

当然,配方比例只是其中一环,构成配方的还有各种添加剂、钝化剂、缓冲层等等,这些也都是配方构成的一部分。比如某些添加剂是用来促进结晶的,这些材料能在结晶过程中优先挥发出来。还有一类是钝化剂,由于晶体是重复结构,所以它的边缘结构一定存在缺失,比如一起出现的A、B,到最后一定会出现只有A或者B的状态,所以边缘钝化很有必要,因为边缘的缺失会导致边缘离子出现扩散风险,这样会影响效率和稳定性。再有就是缓冲层,不同的带隙以及不同的状态,要匹配不同的缓冲层,以此形成比较好的欧姆接触,所以这三者对于配方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完善好才是一个完整的配方。

经纬:在钙钛矿的工艺环节里,激光刻蚀的成熟度如何?

范斌:我现在的看法是,激光刻蚀也不见得那么成熟,其实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待突破。我们现在跟一些供应商一起努力,但结果现在还远远称不上完美。

钙钛矿在激光刻蚀上其实是有特殊要求的,我们简单来看像当年的碲化镉和铜铟镓硒,这是微米级别,铜铟镓硒可能三、五个微米,碲化镉两个微米,但钙钛矿是0.3-0.5微米的级别,所以加工精度的要求是更高的,直接把以前的设备移植过来,并不能实现最佳状态,需要修改的地方非常多,这也是我们深入探究的时候才逐渐体会到的。

所以现在的制造工艺里,激光刻蚀依然是难点,并且不容易。

经纬:除了激光刻蚀之外,想要量产,目前的涂布工艺成熟度如何?

范斌:涂布本身是容易的,但是涂完之后的结晶环节不容易。钙钛矿对涂布的工艺要求,并没有超过面板行业的要求,只要能够涂均匀就可以了。所以涂布环节直接买现成的设备几乎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艺。

难点在后面的结晶,这里面需要更好的均匀度,并且在连续生产中,重现性也要更好,这些都是需要累积更多经验的。这一环节的一大难点是,在别的行业里没有相关应用,几乎是专门为钙钛矿而开发的。我们要在大组件上,获得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一致性,这里面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结晶设备是自主开发的,再委托给机器厂帮我们加工出来,这一直是我们整个工艺环节的重中之重,目前可以说在一米乘两米的面积上,已经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结晶问题。我们在进步,但还没有到完美。

经纬:从原理层面,结晶之所以难,主要是卡在了哪里?

范斌:在实验室里,针对1平方厘米或者0.1平方厘米时,要获得一个运作良好的结晶程序容易很多,但当放大到一米乘两米的时候,要在每个位置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个难度就很大了。需要在各个点上挥发的速度都一致,结晶的速度要可控。这个是对结果的要求,要想实现这个结果,就需要从设备和工艺层面进行特殊设计,包括材料本身的配方也会影响设计和工艺的开发。

经纬:除了涂布,我听说市场里还有一些别的技术路径,比如蒸发,您怎么看待其他工艺方式?

范斌:蒸发这个工艺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就尝试过,我的判断是蒸发会导致钙钛矿在材料配方选择上,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因为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添加剂、钝化剂,它们往往是蒸不出来的,因为这些是相对大分子量级的材料。

所以如果选择蒸发作为制造工艺的话,那么材料选择的空间,可能会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以下,这不利于钙钛矿发挥本身的潜力。

经纬:对于封装环节,目前市场对钙钛矿稳定性的讨论比较多,而稳定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封装技术如果不够成熟的话,可能会进去水汽。您觉得目前晶硅组件的那些封装技术,如果用过来是不是可行,以及有没有一些更好的方式来做封装?

范斌:现在基本上是可行的,我们也做了不少尝试,主要是胶膜要替换掉,原本晶硅里面用的EVA胶膜,在钙钛矿里用不了,因为EVA是聚醋酸乙烯酯,它的聚合不可能100%完成,里面一定会存在醋酸的残基,而醋酸会跟胺类反应成氨基酸,所以从原理上EVA就不可用。我们现在主要是用POE。

除了EVA材料替换掉以外,其他的封装和晶硅是一样的。当然,即便是在晶硅里,POE的效果也是优于EVA,主要是因为EVA在国内大量量产,性价比比较高,就用得多一些。未来随着POE在国内扩产,晶硅也会使用POE,所以从封装的材料和工艺上讲,钙钛矿和晶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经纬:对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什么样的面积尺寸是最适合的?从光电转化效率等角度来综合考虑,您觉得会有这样合适区间吗?

范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参考现在的光伏行业,市场上最认可的尺寸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最开始设置1米乘2米的尺寸,主要是因为这个尺寸在2020年左右,是晶硅光伏里的主流市场,是经济性和安装难度平衡最好的尺寸。现在光伏行业普遍放大到1.2米乘2.3米,这个尺寸是现在晶硅也好,碲化镉也好,都在往这个尺寸上发展,我们也会把尺寸放大到这个,简单的逻辑就是跟主流保持一致。

经纬:对于钙钛矿材料稳定性的问题,我之前也听过您的观点,您提到太阳能电池对于高温的耐受性能,其实并不需要那么高,而是有一个适应范围就够用了。您对稳定性问题怎么看?

范斌:我们对稳定性的判断并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认知,而是整个行业的进展。我们能够看到无论是学术界的也好,我们自己积累的数据也好,还有同行发布的数据也好,都能够验证一个观点:钙钛矿组件经过良好的封装,晶硅的测试条件都能通过。现在市场上还有观点说,对晶硅的测试项目还不够,但那到底怎么样才算够?这需要提出来。如果没有提出新的测试方法,那我们至少可以说,以目前的测试方法,钙钛矿不比晶硅差。

经纬:目前行业里针对晶硅的测试,比如IEC61215,钙钛矿也都做过。

范斌:对,全套的IEC标准我们都做过,不少友商也都做过。实际上你把晶硅的条件完全套进去,钙钛矿都是可以通过的,这是一个事实。当然,钙钛矿也需要有足够多示范电站的数据作支撑。仅靠测试标准,那肯定还是有限的。示范电站的铺开也就是未来一、两年的时间。

对于原来晶硅的测试标准放到钙钛矿上够不够用,现在行业里也是有两种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拿晶硅的标准就已经完全足够,不需要搞新的。另外一些人认为还是要新的标准,但目前还没有新的标准出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作为制造企业,肯定首先去遵循IEC的标准,反正也没有别的标准可以用。但我们也认可说,如果有人能合理、扎实的提出钙钛矿应该增加什么测试,我们也完全可以增加。

我们对于钙钛矿有足够的信心,因为我们自己积累了很多数据,我们要给业界信心靠得也不是承诺什么,这种承诺是苍白的,还是要靠大规模铺开实际验证的电站,由这些电站给出的数据才有说服力。

行业最初对钙钛矿的应用不屑一顾,觉得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后来反对者怀疑实验室数据不够好,能不能通过那些标准。现在标准都通过了,又有人说钙钛矿还没有大面积铺开,等未来1-2年后钙钛矿大面积铺开以后,就见分晓了,新兴行业也都是这样一路发展过来的。

经纬:另外,市场上比较多的质疑点还有一个,就是含铅问题,主要指钙钛矿的铅有一定的水溶性。这一点您怎么看?或者是不是可以大力发展相配套的回收机制?

范斌:嗯我想传达的是,其实钙钛矿里面的铅含量,是远低于晶硅的铅。此外,晶硅里面的铅也是水溶性的铅,我也听到有人说晶硅里的铅是金属,所以不水溶,但其实晶硅是铜箔上涂铅,遇到潮湿的环境,它就会源源不断析出来变成水溶性的铅。所以认真地说,钙钛矿没有比晶硅更危险,钙钛矿里面的含铅量比晶硅至少低一个数量级。

经纬:也有人在思考替换方案,比如把铅这个元素换成锡等等,但目前在材料上,还是铅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您怎么看这种替换的思路?

范斌:对是有人在研究,但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当下的晶硅组件也用铅,在安全上也做得很好,钙钛矿为什么要去改?铅对环境肯定是有害的,但对于产业来说并不是完全不能用,而是要符合安全的环保标准,像晶硅它就符合,而钙钛矿的含铅量也已经低于万分之一了,这完全不是一个问题。

经纬:钙钛矿叠层电池也是未来很重要的应用方向,要么是钙钛矿跟钙钛矿叠,或者跟晶硅叠,但目前跟晶硅还有一个电池寿命相匹配的问题。从您的角度来说,您看好未来叠层电池的方向吗?

范斌:我认为钙钛矿与晶硅电池叠层时的寿命相匹配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首先钙钛矿的寿命肯定要达到足够长的标准,才有商业价值,如果寿命不达标,那无论它是单节还是多节都没有用。所以能不能和晶硅寿命相匹配,不是一个单独拎出来的问题,钙钛矿未来的寿命肯定要达到跟晶硅一样,我们对这一点也有信心。

对于叠层电池来说,我觉得持有开放的态度比较重要,叠层可能是好的,但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被市场认可。但我们可以坚持的是,一定要把单节先做好,才能有叠层的事,如果单节都做不好,都还没有足够成熟的工艺的话,那直接上叠层就会面临很大挑战,更可能因为堆积大量的不确定性,导致最终做不出来。所以我们会把单节先做好,等单节量产实现之后,我们肯定也会投入相关的力量去做叠层,到时候看市场选择,一楼都还没盖好怎么去盖二楼。

经纬:您对于单节电池的未来会有预测吗?现在钙钛矿的光电转化效率在实验室里,可能可以到36%,但在大面积量产时还到不了这个数字。同时晶硅那边TOPCon、异质结(HJT)也都有各自的突破,您对市场大方向如何判断?

范斌:我们的目标是到明年年底,要实现18%的组件效率,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像TOPCon、PERC等在讲光电转换效率的时候,往往是指电池的效率,而这里我们说的是组件效率。

所以从单节电池组件的角度来看,我们估计在实现18%之后,可能有机会在之后的一、两年内升到20%,然后再用一、两年的时间上到22%左右。如果五年之内钙钛矿能实现这些,那与晶硅相比,钙钛矿的成本优势就变得很有价值了,会直接体现在电站投资回报率上。

经纬:从成本角度看,钙钛矿可能会有多便宜呢?

范斌:现在晶硅组件的售价是2元左右,因为现在上游的硅料有丰富利润,如果把这些超额利润拿掉的话,实际成本现在可以控制在1.5元左右。前几年的市场共识是,晶硅应该能降到1元左右,如今随着通胀和原材料价格上升,还不一定能实现。但钙钛矿我们相信能够做到0.5-0.6元,这是拿我们自己的很多数据测算出来的。

经纬:钙钛矿还有一大应用场景是柔性电池,比如在柔性显示器、帐篷/移动电源,甚至是电动车的玻璃顶等等,都是具有想象力的应用场景。目前对于柔性钙钛矿电池,会遇到哪些技术难题?会降低光电转换效率吗?

范斌:其实主要就是封装材料的问题,现在的柔性封装材料太贵了,是玻璃百倍以上的价格,所以最终做出的柔性组件,大多数都没有竞争力。但如果未来有材料方面的技术进步,那柔性组件的市场肯定会起来。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聚焦在把钙钛矿电池的成本降下来,柔性电池我们以前尝试过,但现在没有投入资源。如果未来真的有新材料出现,那我们会跟进。

经纬:如果未来柔性电池有市场机会,您觉得最初的应用场景可能在什么地方?

范斌:其实我认为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倒不一定需要柔性电池,因为BIPV这种形式,甚至需要玻璃越厚越好,才能提供足够的刚度。而柔性最大的优势是重量轻,很便携。但在建筑物上如果太轻了,可能反而容易被风吹跑,像我们在做光伏电站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在组件下面吊水泥墩子增重。而在一些户外场景,或者电动车的玻璃顶这些地方,反而可能是最先的。

经纬:从技术演进的特点来看,例如PERC打败BSF的历史中,您认为有没有对钙钛矿的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范斌:技术演进特点让我们看明白一点,最终投资回报率决定了一切,或者说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只靠光电转换效率的优势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其实IBC很早就做出挺高的效率,但是成本一直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并没有成为主流。而是PERC这种比较平衡的,成本没有太高,效率也没有太低的技术路线,成为了阶段性主流。在未来PERC、TOPCon、异质结的竞争中,也是一样。

我们也在系统性关注光伏产业的投资机会,欢迎您与我们交流。您可以联系我们关注光伏领域的投资经理陈猛(meng.chen@matrixpartners.com.cn);如果您对本文有独特的见解与想法,欢迎与本文作者刘一鸣(yiming.liu@matrixpartners.com.cn)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