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侠文化为什么迷人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1-18 发布于上海

作者:韩松落

很多人都有过武侠梦,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长大的我们,都读过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独孤红、陈青云。成年以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武侠小说好看在哪里?武侠小说为什么会成为“通俗文学”中的“最大公约数”?

华人作家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或许能为我们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认为,在武侠小说中,“侠”要比“武”更加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而武是手段。因此在武侠小说中,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侠的精神,而不是表现侠客有多么高深的武功,或者凭武功打赢了多少人。

而在“侠”这个概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报恩和报仇。恩情和仇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一种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更重要的是,报恩和报仇也是一种生命的准则: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与报恩和报仇牵系在一起,看起来非常快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在报恩或者报仇的过程中,自己的人生被搁置,自己的生命意义被转移,恩怨情仇成了浪漫的终极目标,为恩怨情仇付出的所有,都成为一种轻易又慎重的努力。

《侠隐》这部小说,就是从一个报仇的故事开始的。

故事的主人公李大寒是一个年幼便失去双亲的孤儿,一岁多时就遭人抛弃。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江湖上鼎鼎大名的武林人士收养了,这个人就是太行派掌门人,人称“太行剑”的顾剑霜。李大寒在师父一家人的抚养下长大,他品行端正,武艺超群。不久后,顾剑霜就决定将掌门的位子传给他,并将李大寒的师妹许配给他。然而,一场突发的灭门惨案,让李大寒的人生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原来,早已被赶出师门的太行派弟子朱潜龙,因为自己身为大师兄却没能得到掌门之位,同时被自己的师弟抢去了钟情已久的师妹,心生妒忌并怀恨在心。在李大寒和师父一家人聚会的这天夜里,朱潜龙勾结一个名叫羽田的日本特务枪杀了师父一家,并放火烧毁了顾家人所在的太行山庄。

身中三枪并被大火烧伤的李大寒奇迹般地死里逃生,被一位名叫马凯的美国医生救起,躲过一劫。自此,整个太行派就只剩下李大寒,和一位远在他乡、对师门惨案并不知情的师叔。马凯医生把李大寒抢救过来后,让他在一家外国人办的孤儿院里生活,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照顾李大寒,并让他化名为李天然,最后一同去了美国。6年后,也就是本书中故事展开的1936年,李天然以华侨身份回到北平,但他没有忘记当年的师门惨案。整部小说,就是围绕着李天然报仇的故事展开的。

在一个武侠故事中,报仇作为一种目的,不仅可以支撑起整部小说的主线,也能让剧情更加吸引读者。既然这是一个报仇的故事,就必然存在一个善恶对立的二元世界观,这也给整部小说提供了核心矛盾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这就腾出了更大的空间,让作者可以在这个框架下放置一些自己的东西。

中国文学历史上,武侠小说一直被文人墨客看作一种娱乐性读物,也就是所谓的市井文学、通俗文学。游侠用他们的存在方式,提倡着一种挑战权威、冲击伦理规范的理想主义精神。它是一条文化副线。因此,直到20世纪之后,武侠小说才借助出版业的兴盛和报纸副刊的发达而逐渐壮大,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格。不过,正是因为武侠小说自由度非常大,给了作家巨大的创作和想象空间,可以放置很多“正经”文学作品无法放置的东西,武侠小说最终成为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文学类型。

以《侠隐》为例,在这部小说中,除了侠客李天然为师门报仇这条主线,我们还可以从故事中读到各种在其他类型的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比如,对于主人公李天然和女孩巧红的情感关系刻画,就是言情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是所谓“侠骨柔情”;比如小说中对于老北京生活中吃穿用度、房屋建筑、胡同街道的大量描写,是世情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中才会出现的细节。所以专栏作家钱德勒说,《侠隐》其实是“舌尖上的北平”“午夜北平”乃至“北平女子图鉴”。

简单总结来说,武侠小说以“报恩和报仇”这个主题,凸显善恶斗争的二元矛盾;以扣人心弦的武打,来表现暴力和杀戮情节;以综合其他文学类型的包容特性,来实现作者更大的写作自由和更多元的情节内容。以上这些优势和特点,就是武侠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也是作者选择武侠这个类型来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

那么作者为何要把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抗日战争时期呢?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侠隐》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36年至1937年,时间跨度可以说非常短。但是,了解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很多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纵观整个武侠小说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武侠小说作家很喜欢把故事放在王朝更替、世事动荡、战事频繁的所谓“乱世”,也就是原有的社会等级划分和道德伦理发生大变动、大流动的时候。这样的时代出故事。武侠作品中描绘的江湖世界,充斥着各种秘密社团,人们的行事为人也要遵守另一套法则,是一个不受王法约束的“桃花源”和“乌托邦”。两个世界之间有落差,有缝隙,也都有重建秩序的需求,这更能出故事,凸显人性。

张北海让“侠隐”出现在民国的这个时间段,自然是为了符合这种“乱世出豪杰”的传统设定和历史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国的社会和封建皇权时代的社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初步发展成型,各种国家机构和法律法规建立起来之后,过去江湖上“有仇必报,杀人偿命”的原始逻辑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甚至会被视为反社会的行为,也只有在抗日的背景下,李天然快意恩仇的侠客行为才有足够的合理性。

但即便这样,李天然的行动也已经不那么畅快淋漓了,他不能像过去的武林人士那样,和自己的对手当面对峙,光明磊落地大打出手、一较高下了。他不得不隐姓埋名,化身“侠隐”,用“燕子李三”的名号来扰乱官方视线,并利用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职业来为自己打掩护。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容纳“侠客”的时代了,也只有借助这样一个微妙的时刻,才可以让我们看到两个时代交接、新旧交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中国传统的那个侠义江湖跟我们所处的这个凡人世界碰到一起时,人们是如何应对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游侠精神,与现代社会遵从的法律与秩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在大敌当前的历史特殊时刻,国仇家恨和个人恩怨,这两者孰轻孰重,谁先谁后——这些问题和矛盾,也正是作者想要通过这部小说来探讨的话题。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一向希望保持独立姿态的李天然,终于接受了拥有官方背景的神秘人士蓝青峰的要求,在了结私人恩怨的同时,帮他除掉敌对阵营的另外两个亲日分子。李天然逐渐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已经是一个不一样的社会,单纯去思考江湖恩怨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如果国家没有了,任何人都无法安居乐业;武林没有了,江湖也就消失了。他不仅想要加入秩序重建的队伍,也想用这种方式,和整个世界建立更多、更深刻的联系,也就是扎下根来。

讲述这个主题的不只有张北海,作家、导演徐皓峰的许多故事也在讲述“消失的武林”和“消失的旧日世界”,他曾写过民国时期武林人士的口述历史,书名就叫《逝去的武林》。

在徐皓峰看来,武馆不仅负责传授武术,也负责把传统秩序、伦理、人情、礼仪传递下去。但时代变了,这些事物都消亡了,即便存在,也在慢慢改变形式。他在《逝去的武林》中说,开武馆的形式是从民国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当时的中国面对民族危机与外国侵略,武术界提出“强国强种”的口号,希望能为国出力,训练部队上阵杀敌,武馆既是社团招募新人的地方,也是军队招募士兵的地方。

但开武馆这种广收弟子、量产门徒的形式是没法传授真正的武功的。要学习真正的武艺,就必须是《侠隐》中所描写的顾剑霜和李大寒的师徒关系,徒弟最多三五人,衣食住行都在师父家里。师父不但传授技艺,也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朝夕相处与言传身教中,传递人生经验和价值观。但很明显,在那个武术被视为“国术”的时代,武术逐渐成了服务国家、保卫家园、凝聚有志青年的工具。传统武林的人际关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了,武林终于慢慢消失。

(故 渊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一书,本刊节选,朱新建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