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读《往事漫忆》之从军记事

 庚儒说 2022-11-18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是庚儒的母亲。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读《往事漫忆》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亓宗岱老人以他超人的记忆,清晰的思路,严谨的思维,满腔热忱地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战争年代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篇章。在陈良老师的笔韵下,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

亓老在军旅生涯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建设北大荒的二次创业中仍然践行着初心使命,和一个共产党员的楷模带头作用。他永远保持着革命的光荣传统,更闪耀着着理想的光芒。亓老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英雄,是革命功臣,不愧为建国七十周年共和国纪念章获得者。

在《往事漫忆》的从军记事这一章里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野战部队卫生所里发生的一件件、一桩桩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事。亓老叙述的清晰朴实,读了却是惊心动魄,让人感慨万分。艰苦的环境,艰难的岁月,行军打仗不分昼夜。跟随大部队既要赶路,又要救助伤员。风餐露宿,蚊虫叮咬,却很少能吃一顿饱饭睡一个安稳觉。所遭受的坎坷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撑,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1945年,十五岁的亓老参军做了一名卫生兵,从此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由于年龄小,发的军装很不合体。新兵培训时,为了学文化,不惜步行三十多里路,去同样做着革命工作的大姐那里要来一支笔。然后下决心多认字,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励志做一名合格的卫生兵。两个月的培训,认得汉字六百多,受到老师的表扬,还得了奖品。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生活非常艰苦,每餐十五分钟的规定时间,吃煎饼,常常因为时间不够用,嚼不碎,难以咽下而饿着。二十多度的严寒里,每天去小河边,砸冰取水洗脸,洗得脸上起了皮,手冻的裂开口子。去几十里地的山下背粮食,鞋不合适,脚被磨起了水泡。这些在参军的初始阶段,老人都以他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以苦为乐,毫不动摇。

在华东野战部队卫生所里、第一次救治伤员时,领导交代亓老与一名战友去村外,把伤病员截肢的腿掩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因为是在夜间,战友紧张害怕,很费周折,耽搁了时间。但亓老人小胆大,又有担当,完成了卫生所交给的第一项任务。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在上级指示下,部队不断的转战,途中遭遇的惊险不断,多次死里逃生。


1946年的秋天,部队长途行军的第三天,目的是蒙阴县城南的一个小村庄。天气比较好,公路上各种兵种的队伍挤满了路面,还有民夫组成的担架队,部队大踏步前进。忽然山顶上传来了密集的枪声,随即路上号声响起,队伍迅速隐蔽起来。亓老和几名战友藏在一个猪圈里。敌机扫射了一圈又返回来,李指导员望着空中的敌机说:“看来敌机对这一带村庄是重点扫射。我们必须快速向西山转移。于是大家赶紧跑出猪圈,还没跑出多远,回头看时,敌机投下的四枚炸弹,把猪圈夷为平地,多么惊险的一幕。李指导员的当机立断,及时的转移,让他们都躲过一劫。

急行军中为了和敌人抢时间,忘了吃饭和睡觉是经常的事。一次,在冲出洪水包围圈时,部队稍作休息,大家都饥饿难忍。亓老顺手拔了路边的两颗野蒜吃下,一会儿就又吐又泄,脸上冒着虚汗,是邵所长及时的给了口服药,很快把吃到胃里的东西逼吐出来,才化险为夷。

看到这里不禁使人辛酸流泪,又肃然起敬。前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不知付出多少血汗,又遭受多少坎坷磨难,甚至献出生命。他们象钢铸铁打的人一般,顶饥饿,闯难关,浴血奋战。但他们又确确实实是凡人肉身。


读到归心似箭时,更是令人心情激动又感慨万端。

1947年,野战部队卫生所随同大部队,与敌人周旋了两个多月,得不到休息。环境恶劣。夏季里,空气潮湿,部队在拖住敌人的同时,自己部队也疲惫不堪,很多人身体出现了问题。这时亓老二次染上了疟疾,忽冷忽热发烧四十多度,发病时走路要人搀扶着,还要不断的接送救治伤员。为保护战士,部队领导决定把亓老送到较好的村庄养病,想着就要离开部队,离开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亓老哽咽着说:“我能走,我不离开部队”,政委也含泪安慰说,“待你病好了,马上就接你回来”。亓老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部队。

在村庄王大娘家里,因为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休息,体力恢复了一些。听说村上住着伤员,出于卫生兵的本能和对战友的关心,亓老立刻去村中的大庙里看望住在那里的伤病员,并为每一位伤员检查伤口,之后安排村负责人说,要有专人照顾这些伤员,他们是革命的功臣。敌人来了要把他们转移到玉米地里隐蔽起来。亓老他从不顾个人安危,时刻想着战友。无论在哪里都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回归部队更是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事。在他病情稍有好转,身体仍然虚弱的情况下,就同路过村庄的刘邓大军去追赶自己的部队。其实亓老完全可以留在刘邓大军部队里,那里有包扎所,也急需卫生兵,部队政委也在挽留。可亓老归心似剑,恨不能插翅飞回八纵队。在历经了二十多天的寻找,一路枪声炮声不断的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八纵队就要出发时,赶到了队伍中,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拎着没有鞋跟的鞋子,身后背着两个噼啪作响的小碗出现了。战友们都惊呆了,随即将亓老围了起来。邵所长爱惜的说了一个句,“小亓,看样子,路上你一定吃了很多辛苦吧!”让亓老泪流满面的一下扑在所长怀里,“所长,这回我总算找到家了”。战友们都感动的落下泪来,并且鼓掌欢迎他。这掌声是鼓励,是欢心,更是赞扬!

1948年,部队遵守上级指示,急行军三天后,路过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村庄,在一大间商家库房的籽棉堆里,睡了参军以来第一个好觉,度过了一个最为奢侈的夜晚。感到十分满足。然而在第二天强渡洛河时,险些丢了性命。当时暴风雨夹着雪,二百多米长的水路,河流湍急,水深一米,泛着冰碴,险象环生。战士们脱下棉裤,两人一组手拉手的走在冰冷的水里,肩上的背包,由于雨雪的浸透,愈发沉重。他们都被冻的手脚麻木不听使唤,总是被急流冲的偏离河道。亓老一时身体失去平衡,倒在水里,危急时刻,战友王建龙奋不顾身的返回水中,将亓老一把老拉起,一步步的拖向岸边,才渡过了这危险的时刻。指导员的正确指引,战友之间的相互团结,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才化险为夷,使部队及时的走出了湍急的河流,为部队南下赢得了时间。

护送伤员淌水过黄河,穿越黄泛区,每完成一项任务,都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但他们无怨无悔,对伤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给重伤员喂水时,亓老就地取材的,发明了用芦管做吸管,解决喂水难的问题。在全部队里推广开来,因而荣立三等功一次。而且火线了入党。在血与火的奋战中,在党的培育培养下,亓老很快的成长起来,刚刚十七岁,就担任了班长,肩负起更加繁重任务。而且屡立战功。

这年秋季,住守上海时,在杭州驻军的大哥来上海办事,四年未曾谋面的兄弟意外的重逢了。一时悲喜交加,大哥眼含热泪问长问短,充满了对弟弟关心和关爱。谈及父母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兄弟俩不禁潸然泪下。哥俩去附近拍了合照,准备寄信家里。二次见到大哥时,大哥已经准备转行做飞行员了。亓老为此无比高兴和自豪。真是革命世家,从父亲,到二叔,再到大哥大姐,一家人,家族里,都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角度与方式,作着相同的工作,都在为祖国的独立解放,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


如今鲐背之年的老人,思路清晰,身体健康,精神生活充实。身居惠州,过着安逸幸福的晚年生活。家庭和睦,儿孙绕膝。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们各个优秀,对社会贡献多多。孙子们都事业有成,目标远大。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及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他们的伟大的建党精神,定会激励着一代代人,向着复兴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写于2021年6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