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用诗歌论述时间的价值,让人不得不想到年龄。大家都知道,和西方人打交道时,不要问:“Howold are you?”(您多大岁数了?)这是别人的隐私,关你什么事啊。可是国人总是喜欢问“你多大了啊?”、“您老高寿?”表面上是一句客套话,似乎显得对别人的关心和了解,实际也是在打听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回答的。常遇到这个问题时,我喜欢反问具体指哪个年龄。因为在我看来,年龄可以分为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甚至还有档案年龄。年龄的单位既可以是岁,也可以是公岁。 不去想年龄,就有一种好的心态。我乐意和呀呀学语幼儿在一起玩游戏,也喜欢与七老八十的老人散步聊天。不去想年龄,就永远是年轻的心态。记得20多年前,有人对我村的王四爷说您老起码活到八、九十岁,不想王四爷发火道:“我活一百岁,活了你的阳寿啊!”那人自讨没趣,而今快百岁的王四爷身体依然健朗,主管家事。我和两位退休老教师,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基本上天天和学生们打篮球对抗1-2小时,打半场或全场,一般的学生常常被我们击败。因为我们心态年轻,所以敢去拼搏。我也碰到过才五十岁的同事,自认为“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不愿意和青年学生打篮球比赛,真的在三分线外连篮筐都打不上,和那两位六十多岁的老教师没法比,因为投三分和插板球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不去想年龄,就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前两天一位老博友要出远门,在博客上告博友:“8月2日冒险出远门,如果半个月没回来,可能已葬身沙海,或者已冻僵雪山,或者已氧化升天,陪伴彭加木,寻找快乐去了。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希望能再见,希望能再见!”标签是“西行、探险、沙漠、雪山、文化”。看来他从海南远行到新疆探险,考察西部文化了。精神可嘉之处在于他的信心、胆识和年轻心态,他已经不想到自己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所以敢于去做。 不去想年龄,就不失进取之心。现在很多人人到中年,不想自己有多大改变,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人未老,而心态老的典型表现。实际上教育的真谛是师长以生命影响生命,来熏陶孩子,以身作则,来改变孩子的心。很多年以前,看过一篇报道,一对农民夫妇,白天生产劳动,夜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夫妇二人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大专文凭,而子女们全都考上大学。他们在中年时,没有想到人老珠黄,以进取之心刺激孩子们进击成功之路。 不去想年龄,人生的大愿望也可能实现。记得2004年华裔加拿大70多岁的老教授为了做好自己的学问,他报考北京大学一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终于成功,而他的导师是他的年龄的一半。如果考虑年龄,老教授不会读博,不会找年轻的导师。无独有偶,2年前,年逾八旬的金庸先生偕太太一起,离开香港,到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为了专心求学,他谢绝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社会活动邀请。为了方便学习生活,金庸夫妇租了一套十分简陋住房。他认为,既然到剑桥读书,就应该像个读书人,读书生活应该过得清苦一些。由于是名人,上学途中常常被要求签名或者合影留念。他表态:我现在的身份是学生,上学路上我不给别人签名题词。不过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时,可以给签名。目前他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前天央视《大家》节目有所报道,金庸剑桥入学之路非常正规,他的导师60多岁,有人戏说查先生做自己导师的老师。虽然金庸有大批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等证书,我想他最看中的是自己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证书。 不去想年龄,并不是没有时间管理的心里思想。苏东坡写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为二日,若活七十岁,便是百四十。”他认为静坐读书思考学习可以延长人的生命。有人把此诗改为“无事此静卧,卧起日将午,若活七十岁,只算三十五”,用来讽刺浪费时间的人。要是确实想到年龄,教你使自己年轻的一招,使用公岁年龄单位,这样70岁老年人就成了35公岁的年轻人了,50岁的中年人就变成25岁的小伙子了。 不去想年龄好! 2007年8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