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记忆的规律:干涉律和强化律

 一中大语文 2022-11-18 发布于福建

3.干涉律

(1)在记忆活动中识记材料的首尾容易记忆,中间容易遗我们先做一小实验:请看下列数字,你能记住哪些?

5464  2947  1045  1576 

9533  3002  7881   2868 

1231  7652  4791   2776 

这些数字,从头读到尾,给你印象较深的一定是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

那么,为什么识记材料首尾两端部分效果好,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呢?这主要因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涉,使材料的中间部分的识记发生了困难。

根据这条理规律,在识记较长的材料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例如分几部分进行“各个击破”,对中间部分进行重点复习,对没有逻辑顺序的材料进行颠倒顺序记忆等。

其实,首尾易记、中间易忘的道理,生活中就有。您看过用手搬砖的人吗?他将砖垒高着搬,如果他将砖横悬着搬,中间就易掉,而首尾就容易掌握。如果知识就像砖头,你就一次少搬几个,多几回,就容易搬了。

(2)两种材料相类似,会影响记忆效案。

您见过双胞胎吗?在外人的眼睛里,他们多么难于辨别啊。为什么?他俩太相似了。

我们学习和记忆中,知识的“双胞胎”甚至“多胞胎”就更多了,如何有效地明辨它们呢?不同的材料交替错开,就有效了。比如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三种材料,按语文、数学,英语或英语、数学、语文的顺序,效果就会好,因为语文与英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又如你刚背诵过一段政治,最好不要接着去背诵语文的段落,您可以学过政治,接着开始做几道数学练习,或干脆拿出您兴趣的什么来做,比如画画等,这样不同学科不同兴趣交替进行学习,使大脑皮层的各个相应区域轮流兴奋或抑制,可以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

(3)一次识记的材料量越多,记忆的难度越大,记忆效果也随之减小。

您见过百米跑吧?那运动员的速度多神速啊,有的真像羚羊,像旋风拂过。但是,用一百米跑的速度坚持跑完一万米,又如何呢?不玩命才怪。吃饭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但可口美味的饭菜多诱人啊,您能够一刻不停地吃啊吃,一气吃下一百碗吗?这不把肚子胀破了吗?

这生活中的智慧用于我们的记忆和学习中,不也大有益处、大有启发吗?我们的大脑也有一个限度,不可以于一时一刻接收太多东西,只能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就是同一个理。

心理学实验更表明,同样要识记材料到背诵,识记12个词,平均每个需14秒;识记24个词,平均每个需要29秒;识记36个词,平均每个需42秒。

那么,以多长材料为一部分记忆比较恰当呢?

心理学家米勒的种种实验,得出一个有趣的结果:人一次能够记忆的最大数量是七,效果也最好。于是把七称作“魔力之七”。只要数量在七以内,不管那内容是个体也好,是同类的几个集合体也好,都是一样有效的。用此种方法,记忆效率最高。

但是,如果记忆外语单词,怎样排列都可以,五个单词为一组最好了。

这种记忆法,就是我们最常用的分段记忆。它可以使人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合理地安排时间,特别是对材材料的中间部分可以增加复习次数,减轻抑制影响。当然,识记中要持别重视前后各组的联结与过渡,并应重点记忆。

(4)把全习法和分习法结合起来,可提高记忆效率

学习中,存在着如何分配学习内容的问题,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记忆效果好。有的人捧起学习材料反复识记,一气呵成,直到全部熟记;有的人将学习材料分割开来,逐一歼灭,直到记住为止。前者即全习法——全部学习的方法;后者为分习法——分段学习的方法。有的人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即对所学材料先纵览全貌,大致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段熟记,直到全部熟记,这叫综合法。

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记忆效果好呢?首先应看识记材料的分量还有性质。如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类的短诗,当然是一气呵成的;背诵万八千字的文章,肯定是分段记忆效果好;但是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之类五六百字的诗篇呢,哪种方法好呢?

实验表明:在材料难度适中,长度适中的情况下,综合法优于全习法。

全习法的优点是在理解的基础背诵,但因其从头到尾,连续背诵,容易疲劳,有时甚至让人望文生畏,知难而退;而且,全习法不管材料各部分的分量,机械地投以相同的时间与精力,不可避免他形成精力的浪费。分习法也有不少优点,诸如积少成多,容易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可根据材料的各部分分量,因量制宜,相应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避免了浪费。

当然,内容较短、意义联系密切的材料,可用全习法,例如短诗、公式、定义、概念等;内容杂乱且多,意义联系不紧,可用分习法,如大量的外语单词、作家作品名称等;内容很多且意义联系密切,可用综合法,如较长的诗歌,散文等。

其次,识记者的素质,年龄、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智商高、记忆力强的采用全习法,基础知识雄厚、接受能力强的多采用全习法,年龄较大的人也适宜用全习法。而中、小学生或某方面接受能力较差的人还是用分习法好。当然,谁都不必在学习拘泥于上述框框,完全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对一般材料,开始第一、二遍可用全习法;其中哪一部分难记,就改用分习法;而较长的材料,因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可用分习法多次加强复习。

所以,我们认为,在学习中,多用综合法还是最好的选择。

(5)时间安排方面,恰当运用集中法和分散法,能提高记忆效率

有些人,学一篇文章就从头至尾不停止地读完,这种方可称集中法;有些人不然,学一篇文章本来该用两小时,她采取每天半小时,四天学完,这叫分散法。

若是材料短,意义联系紧凑的,可用集中法;若是材料长,意义联系松散的,可用分散法。

一般材料,分散法是优于集中法的。因为分散法学习,可把时间分散开。而在休息时间可以使识记得到巩固,并且一次学得少,信心也强,精神容易集中,效果自然好。

这规律关键在提醒学者,应恰当分配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与巩固。这样,将事半功倍。

当然,一般情况,以间隔一天复习为最佳。

4、强化律

(1)多种感知器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知参与,记忆效果好.

鲁迅一生读书,自己总结是五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可、手到。”这已成为后代许多了不起的学者一致承认并认真应用的好方法。

现代神经心理学实验证明:多种感官,一起上阵参与记忆,比一种感官的孤军奋战单独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能记住15%,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运用,则能记住所获知识的65%。

学习中如何运用这种多道协同记忆法呢?

上课认真听讲,注意课本和黑板上的主要内容,还要动笔摘记必要的知识。有的人往往忽视动手或懒得动手,结果时间一长,学的东西多了,就把前面的忘了。而动手记笔记,回忆时就会有线索。

在自学时,精神集中,用眼睛看书是必要的,有些材料如能出声朗读,效果将更好。比如学外语和中文都如此,光看而不读,结果只能学成哑巴外语。除了看,还要动手写,特别是学习外语不动手写是行不通的。

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复习功课时,也不要只是来回翻书,最好是动手写出提纲网络,把重点抓住,对于必须死记硬背的材料写几遍,达到默写的程度。毕竟“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光看不行,应手和眼结合,才能曾进记忆。

若是实验课,还须调动味觉与嗅觉的记忆呢。

(2)识记材料达到熟记后,适当增加学习次数,记忆保持的效果好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识记一些材料。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最省的精力取得最佳的效果呢?心理学家们做过大量的实验,例如,让被试者识记不同的无意义音节字表,分别识记到33%、66%、100%、150%的程度,4小时后回忆出42.7%、65.8%、64.8%、81.9%。单字和笔画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而实验中识记程度超过150%,效果便不再有显著的增长。由此,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一条记忆规律,即对记忆材料达到恰能成诵后,还要过度学习;过度学习以达到150%的程度效果最佳。

为什么过度学习会提高记忆效果呢?大家知道,外界信息通过感知进入大脑后,有一个编码、储存的过程,就是说,脑内神经通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相对集中的短时间里,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痕迹越巩固;而过度学习恰恰提供了这些条件,所以能起到增进记忆的作用。

俗话说:“趁热打铁”,指的是在材料定型前要抓紧时间加工,让我们抓住记忆的热度来锻打知识之铁吧!

(3)识记之后,及时复习可提高记忆效率

识记之后,遗忘使开始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那么,有没有方法进行补救呢?有,那就是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的做法是符合大脑生理原理的。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这种神经联系可能逐步消退,也可以逐步巩固,主要取决于已建立的神经通路是否畅通。通路不畅,原来大脑中保持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痕迹的重复,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重复刺激、第三次重复刺激…...总之,重复的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用力就越小,花时就越少。

关于复习时间的安排,需要根据复习者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材料内容,学习环境等具体条件定。大体上说,年龄小的人复习间隔应短一点儿,年龄大的人复习时间可长一点;对所学知识掌握少的人复习间隔短一点儿,对所学知识学握多的人复习间隔可以长一点;学习材料比较重要和比较难记的复习间隔应短一点儿;学习材料比较容易、比较好学的复习间隔可长一点儿;靠抽象记忆的材料,复习间隔应短一点儿;靠形象记忆的材料,复习间隔可长一点儿;记忆能力不强的人,复习间隔应短一点儿;记忆能较强的人,复习间隔可长一点儿;复习次数少时,间后应短一点儿;复习次数多时,间隔可长一点儿……总而言之,以及时复习为原则。大家可以在这个原则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4)复习方式多样化比简单重复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前面说过,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怎样进行复习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人以为复习很简单,就像放录音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刺激感官,次数多了,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不过,心理实验、生活实践都告诉我们:机械重复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单调刺激反复作用于人脑的某部神经细胞群时,会使这些细胞产生疲劳,从兴奋转入抑制。抑制到一定程度便进入昏睡状态,婴儿听到催眠曲容易入睡就是这个理。

现代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变换复习的方式,每次复习都从所有角度去重现旧材料,比只要求简单的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有位优秀教师也说过:“与其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做10遍,不如教学生切实理解做一遍;与其让学目漫不经心地做百题,不如指点他刻苦认真地钻一题;与其布下题海将学生淹没,不如巧设难题,鼓励地攻关。”可见,进行复习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多样化。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十分深刻。愿您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切实用在学习与记忆中来。

当然,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多学科应交替进行,同一内容可变换角度,从基本型到综合型灵活运用。从形式上讲,可以采用问答、填空、选择、判断、论述、解词、改错、一题多解、命题驳论等各种类型。从方法上讲,可以运用比较、归类、熟记、背诵、制表、画图、笔记、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结合等。这样,会使复习变得新奇,容易激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满怀兴趣去记忆。有重复,但不是单调的重复,有背诵,但不是呆板地背诵。这样,复习起来才会生动活泼,立竿见影。

不过,要说明的是,复习不仅指消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际应用,学以致用。无论何种知识,如果不能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去显示自己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知识也没有必要去复习。当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找到自己的“实用”机会,因此有些知识就容易被遗忘,而那些在日常生活实战中经常运用的知识,自然会牢牢他记在大脑里。

复习思考题:

1、意向律包括哪几条规律?

2、联系律包话哪几条规律?

3、请说明有意义的材料为什么比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

4、干涉律包括哪几条规律?

5、浅谈记忆中集中法与分散法的恰当运用。 

6、强化律包括哪几条规律?

7、为什么多种感官参与效果好?

8、过度学习到什么程度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