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1117教学手记——为什么要请大学教授给中学生作报告?

 晋诺工作室 2022-11-18 发布于江苏

中学与大学似乎有遥远的距离,有必要请大学教授来给中学生作报告吗?中学生能听懂教授们学术体系严密的论述吗?

我想用一个实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请了苏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生杰教授来给同学们作《红楼梦》阅读的讲座,周教授的报告,让我觉得中学生急需大学教授不间断地来给开拓视野、提升认知水平。

周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十问《红楼梦》”,这十问分别是:

一、为什么要读《红楼梦》?

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三、《红楼梦》有几个书名?

四、《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

五、《红楼梦》到底有多少回?

六、《红楼梦》中有多少人物?

七、贾宝玉的出路在哪里?

八、黛玉和宝钗谁孰优孰劣?

九、如何阅读《红楼梦》?

十、《红楼梦》与苏州故事知多少?

这十问对中学生阅读《红楼梦》来说意义重大。

有很多老师慨叹,学生不愿读《红楼梦》,尤其是一些男同学不愿读。其实,当他不了解《红楼梦》,不理解其内容,尤其是不懂读《红楼梦》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时,一部分学生可能真的没有阅读欲望。

那么,如何帮这类同学生发阅读欲望呢?哪何让他们爱上《红楼梦》,乃至欲罢不能呢?

这就要从了解《红楼梦》开始。

有人会说,了解《红楼梦》,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还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吗?

我的回答是:不能。

尤其是听了周教授的讲座后,更加肯定地回答:不能。

因为,大部分中学语文老师眼界只能看到有关教辅资料上的一些内容,那些内容也是学生看看书就能解决的。这些内容都是粗糙的线条化的介绍,在这些粗线条的介绍下至多知道一些四大家族兴衰史、贾林恋爱故事、宝玉的叛逆性格等等,这些内容既失去了故事性,也失去了知识性,凭这样的了解怎样引起阅读的兴味呢?

我们来看看周教授是如何解答这一问题的,大体内容如下:

一、阅读《红楼梦》是中国人的文化需求

1.从胡适邂逅《红楼梦》到飞离大陆时只带《红楼梦》的故事;

2.《红楼梦》具有多个“之最”

成就最高、内容最丰富、争论最大

版本最复杂、人物最多、研究者最多

阅读者最多、续补最多、学会最多

高校设置课程最多

中学语文最受关注……

3.读《红楼梦》是一种时尚

开篇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扫红《这一夜让给〈红楼梦〉》: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红楼梦》的,另一种是没看过《红楼梦》的。

清人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说:

古语云: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非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涕者,非孝子。仆谓读此回而不流涕者,非人情也。

4.西太后与《红楼梦》

5.毛泽东与《红楼梦》

二、读《红楼梦》是学习古代文化的精髓

《红楼梦》几乎把历代文化的精华、各类文学艺术独到的技巧汇总为一本书,自然纯熟地融化在艺术形象的创作中。《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元人杂剧以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等各类知识都被他轻轻拈来,自然化入,成为《红楼梦》肌体的组织和细胞。

三、阅读《红楼梦》是美的体验

曹雪芹的创作特色是自觉偏重于对美的发现和表现,他愿意更诗意地看待生活,这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就小说的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充满悲凉嫩概之音的挽诗。小说执著于对美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的诗意的追求。

亦舒说:“近五年来,书还只是看《红楼梦》一本,或者是与红楼有关的几本考证,奇怪的是,这本书是百看不厌的,而且越看味道越出来了,假如活到50岁,还是没看腻,也绝不会再去研究第二本。老实说,一生只看《红楼梦》,也太够太够。”

四、阅读《红楼梦》是学好语文的捷径

众多作家从小阅读《红楼梦》,奠定了语文基础(茹志鹃、矛盾);

《红楼梦》创造了众多的文学形象、诗词佳作、精彩词汇;

《红楼梦》虽然是以散文化的白话写成的小说,但里面夹杂了诗词曲赋等各种文体,就是文体的“百科全书”。

示例材料1

第十八回《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

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锺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干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

示例材料2:

马幼垣《小说的民意测验》记载——

1935年,复旦大学教授赵景琛曾在“中国小说研究”课堂上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班上学生66人,9人完全没有读过《红楼梦》,4人读过一小部分。

参加测验的共55人,均全本通读过《红楼梦》。

第一题,《红楼梦》中那几个人的性格写得最成功?

第二题,《红楼梦》中哪段情节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第一题“《红楼梦》中那几个人的性格写得最成功”

得票最多的前五名是:

黛玉,50票;

宝钗,41票;

凤姐,40票;

宝玉,37票;

刘姥姥,17票。

第二题“《红楼梦》中哪段情节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得票最高的前五段是:

黛玉焚稿,20票;

黛玉归天,20票;

黛玉葬花,19票;

刘姥姥进大观园,15票;

王熙凤戏贾瑞,6票;

贾宝玉初试云雨,19票。

示例材料3

周汝昌:“如果你想要挑选一件最困难而最值得做也最需要做的文化工作,那么我请你挑选做对中国最伟大的特异天才小说家曹雪芹的研究和评价。”

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内容?

首先,对《红楼梦》的审视角度是大多数中学老师所不具备的。没有广阔的阅读视野、没有专题阅读思维、没有做学问的扎实工夫、没有天长日久专注于一的积累,是不可能建构起这些的认知框架的。

中学老师更做不到的是,那些由材料而延伸出去的正向、反向思维,那些由材料到文本、再由文本到材料来来回回地探讨与研读,从最平常处读出被作者有意遮掩起来的“秘密”的能力更是中学语文老师不具备的,因为,这叫学术,中学教师大多没有学术意识,更没有学术能力。

比如示例材料1里能读到贾妃与贾政爷俩对话内容的人太多太多,但能从表达语体角度读到如此贾妃之家常而老爹之战战惊惊的有几人呢!这样的点化,会让那些貌似枯死的文字瞬间生龙活虎,语文的魅力就此产生,如果能有这种体验,可能很多人都会喜欢上《红楼梦》吧!

其次,占有资料、专题研究、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体系是大多中学老师不具备的。现在提倡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富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这就需要老师是有研究思维的老师。可是大多数中学老师只是专注于单篇教学、知识点夯实等一些知识识记、习题演练等技术性劳作,甚至可能把本来鲜活的内容反而给弄僵化了。

因此,我们需要常常请大学教授来中学讲座,不仅给学生,也给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