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禅城区的面试挺繁琐的,程序样样都要走到,实在是累人。交材料那天真是爽快,交完材料做了自我介绍,其后问了些问题,便可以离开了。然而今天的面试确实是劳神,首先是疫情之下,学校不好请假,弄不好就会丢失绿码,连学校都回不来了,所以每次请假出校都是内心惊恐的,我想不明白,招聘方就不能化简为繁,把数次的事情压缩到一次,这样岂不是省心省事。 昨晚接到通知让面试,应该几乎所有人都收到了通知。今天一点半去到了指定地点,在候考室里等了许久,水都没敢多喝,然就是如此,还入厕了一次,可见候考时间的煎熬,中间几次摸着本该放手机的兜里,可惜已经被收走了,小手指不停地在纸上点、点、点,点来点去的,就像在点手机一样,等待是漫长的。 到了面试时刻,反而花费的时间不长,进去出来十分钟左右,这次的题目我不太擅长,应该说是没准备到,所以回答的很紊乱,靠着强撑和厚颜硬是说出了些短短长长的句子,把面试时间消耗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就赶紧出了考场(历史课本其实也应该熟悉、知识一定要扎实,不然应答时候会怯场)。以为出了考场就获得了自由,结果被拉到了等待的地方,一直等到几乎所有人都面试结束,拿到了面试成绩单以后,我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拿到了这么快出来的面试成绩,怪不好意思的,也不想、也不敢问别人得了多少分?万一别人得分很高,不免灰心;万一别人得分很低,岂不是容易自满。为了保持底心的平静安宁,绝不向谁打探、问询,我只是看了看自己的成绩,就瞬间又想把它忘记掉,好让自己更安逸、更宁静些。 在表面的安静下,其实我的内心还是带这些小冲突、小矛盾的,并不是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很自适安然。 现在,我对禅城区的这所学校的了解仅限于网络,实地也没去看过,更不可能感受过了,所以衡量不出这所学校的质量与水平。我只有通过它设置的各项招聘条件来获取信息,当它条件苛刻,表现挑剔,就越发呈现其岗位的稀缺性,我就会越认为这所学校是值得去的,要努力争取。按照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书中所讲的,对于物品,当消费者拿不准其真实质量和价值的时候,倾向于买贵的,因为经验告诉人“贵=好”,即该物品呈现稀缺性,当然,一所学校的教师岗位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面试结束后,不管后来还有没有后续的考核,我都陷入了一种模棱两可,懵懂矛盾的状态中去了。从开始的很怕通不过面试,到我这会儿很怕通过了面试,因为自知准备不充分,现场发挥失常,仅仅是刚刚过了及格线,真的很忧虑,因为一旦通过了,则说明在我较糟糕的表现下竟然通过了,那么这个岗位于我就并不稀缺,即它是不那么珍贵的!而且也暴露出从一开始我就选错了。 自读研以来,这是我的头一回面试,如果走得太顺利,一应即中。从心理而言我肯定会以为我在劳动力市场上把自己“贱卖了”,在这种考虑下,我还挺希望没有通过这次面试的。因为这样可以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这个岗位是稀缺,现在的我需要继续努力,然后再次应聘。然而应聘是艰难的,古语又说“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能抓住眼前的才是最佳的。人怎能不矛盾呢。 如何化解矛盾呢,我想到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中讲到的“边际效用”,又讲到剩余理论。我想既然有“消费者剩余理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实际支付的量)简单来说就是看到一件喜欢的物品,我们内心先为它标了价格(50元),而问了销售员价格(20元),那么我们就果断买入了,因为从心理效用上、感受上我们好像是赚了30元似的(预期付出很多才能买得到,实际付出了些就买到了)。 照此类推,我想我已经想好了如何化解我的懵懂矛盾的心情了,那就是禅城区这个招聘方先把我筛选掉(从而我会觉得岗位可是真值得啊!呈现了稀缺性),随后不料其他应聘者某些环节出现点状况,之后再把我补录上去(预期付出很多才能应聘的上,甚至已经希望破灭,最终却轻松获得岗位了),如此一来,我获得的幸福感、获得的心理效用将会是最多的,内心也就更没有什么矛盾和惆怅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