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平如何看待毛主席纪念堂?建是不妥当的,但也不赞成拆掉

 贵而全之 2022-11-18 发布于湖南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不幸病逝,享年83岁。虽然早在50年代,毛主席就提议所有人身后都火化,只留骨灰,并且第一个签了名。但考虑到毛主席卓越的历史功勋和人民群众对他的深厚感情,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后一致决定毛主席的遗体不火化,放入水晶棺中保留,并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以便让人们能够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毛主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最终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革命低潮时期,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并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拉开了武装割据的序幕,星星之火最终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但不久后,王明“左倾”错误又给红军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此时又是毛主席挺身而出,纠正了王明的错误,带领红军打了许多胜仗,使中央苏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很快李德和博古就来到了中央苏区,他们剥夺了毛主席对红军的指挥权,自己又不会打仗,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离开苏区长征。

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部队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中国革命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此时又是毛主席站了出来,建议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新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在他的带领下,红军多次化险为夷,冲出了敌人的重重拦截,顺利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草地会师之后,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不断向中央索要权力,当上红军总政委后仍不满足,还妄图以武力胁迫中央南下。危急时刻,是毛主席大智大勇化解了危机。许世友将军后来回忆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毛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正是由于毛主席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中央红军才一次次化险为夷,顺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老蒋为了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只给了三个乙种师的编制,还要求八路军归时任陕西行营主任的顾祝同指挥。毛主席及时识破了老蒋的阴谋,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并为八路军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在这一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成为敌后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抗战胜利后,老蒋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执意挑起内战。为了推卸战争责任,他多次发电报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谈判。老蒋本以为毛主席为了安全起见不会亲自来重庆,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推给我党了。大智大勇的毛主席识破了老蒋的阴谋,亲自来到重庆,在全国人民面前揭露了老蒋假和谈、真内战的图谋。之后又指挥解放军用三年多时间打赢了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

毛主席用自己的大智大勇,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在要不要出兵抗美援朝的问题上,毛主席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一锤定音地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事实也确实如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举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堪称立国之战。

此外,毛主席还时刻关注着民生疾苦,一直想办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后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土改,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了。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一起节衣缩食,得知老百姓生活困难,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由于营养跟不上,毛主席自己也得了浮肿。

这种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放眼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这也是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怀有深厚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毛主席不幸病逝后,中央政治局才决定保留他的遗体,并修建毛主席纪念堂。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中南海采访邓小平时提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问题。

对此邓小平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建毛主席纪念堂,应当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50年代,毛主席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毛主席是第一个签名的。我们都签了名。”法拉奇接着又问道:“那么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

邓小平回答说:“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并且邓小平还表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必将永载史册!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