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洛阳新安县的一个村民,拿着一颗超级大的琉璃球找到专家,说道:“帮我看看,这个值多少钱?”专家起初有些不屑,毕竟据他们所知,在历史上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琉璃球。
俗话说得好“盖棺定论”,因此,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则很有可能“打脸”。
当时,穿着普通的村民,找到专家时,专家虽然并积极,但也算是有责任心,认为既然人家来找他们鉴定,总要对人家负责,于是几个专家便开始对这颗琉璃球进行了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这颗球真是琉璃所制,并且还是古时文物。
只见他们几个感叹道:“看来真的是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也不能觉得自己的学识够渊博啊!”
于是,几个专家赶紧询问村民是从哪里找到的这颗琉璃球?
村民表示自己姓赵,前几天他去村子里的一个山上采药,当时他看到悬崖处有一株珍贵的草药,便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去,摘得了草药准备下来时,却发现崖缝里竟闪着幽幽的蓝光。 
他出于好奇,便特意上前去看了一眼,竟发现里面好像有好多双蓝色的眼睛在看着自己,这可把他给吓坏了,赶紧将眼睛望向别处,不敢再往里看了。这孤山野岭,只有自己一人,莫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可他从来就是一个无神论者,于是他鼓足勇气换了个角度又看了一眼,这才发现原来那闪着亮光的东西是一个圆球,上面有许多凸出的小蓝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蓝光,怪不得当时他看着好像有好多双蓝色的眼睛,原来是小蓝点在作祟。
他见这小球挺好看,便伸手将它捡了上来,放进了口袋里。回到家后,他将那小球拿出来递给妻子,让妻子看看这东西值不值钱。
妻子见这东西做工挺好,精致小巧,上面的颜色也很多,看着鲜亮夺目。小球的中间有个通孔,应该是穿绳用的。不过妻子看了半天,却看不出这是什么材质制作的。
妻子找到村里博学多识的李老师,让他看看这东西是什么材质的。李老师拿着这球研究了半天,终于给出了答案:这是玻璃的。
小赵的妻子一听可泄了气,本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原来就是一颗玻璃球。李老师却说:“这东西看着不像是现代工艺制作的,它虽是玻璃,但古时候这玻璃又称琉璃,所以这球应该是个琉璃球。”
小赵的妻子一听是个古物,立马来了精神,因为她知道这东西不管是什么材质,只要是古时候的东西,那就值钱。
她回到家,将李老师的话向小赵重复了一遍,然后便让他去镇上的相关部门找专家鉴定一下。
听完了小赵的讲述,专家才缓缓说道:“这东西确实是琉璃球,而且还是战国时期的一颗琉璃球。”
玻璃有人造玻璃和天然玻璃,天然玻璃大概分为三种:黑耀岩,玄武岩,玻璃陨石。公元前1世纪,中东人发明了玻璃吹制技术,10-11世纪欧洲皇室准许贵族经营玻璃生产和交易,17世纪到19世纪,现代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大陆兴起。而埃及人更是将玻璃球母体上镶嵌许多与母体颜色不同的圆形玻璃,从而制作出了琉璃珠,看起来很像蜻蜓的复眼,所以古人将其称作“蜻蜓眼”。
埃及人还在这些“蜻蜓眼”上绘制一些眼纹,因为他们认为眼睛里有种神秘的力量,配带蜻蜓眼可以驱赶恶魔,消除灾祸,保佑自己顺遂平安。之后蜻蜓眼传入中国,当时的楚国人在看到如此神秘且精致的蜻蜓眼时,都欢喜不已。因为楚国人重巫术,而蜻蜓眼的驱魔能力很契合他们的文化,所以蜻蜓眼在传入中国后,一直受到楚国人的热捧。颜色仍为不透明白、蓝、褐、土黄色。
只是当时琉璃的制作工艺太过繁杂,所需材料也都比较稀缺,造价颇高,因此琉璃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延续下去,到了汉朝之后,已经彻底失传。 
据说,战国时期,随县的曾侯行至溠水河边的一个土丘时,发现一条蛇受伤后,便好心地用草药给它治疗。本来曾侯并没有在意,给蛇敷药后,他便离开了,谁知道,过了没多久,在一个月圆之夜,这条蛇忽然找到了曾侯,并且嘴里还衔着一个珠子,以表感谢,这个珠子便是价值连城的“随侯珠”。
《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因此,这位村民发现的这颗琉璃珠很是珍贵。琉璃珠的直径大多在0.1cm到2cm之间,而这颗琉璃珠直径居然达到了5.8cm,它的体表有8个赭石环饰,球周有5粒突起的孔雀蓝色圆点,因此这颗叫做琉璃球,这也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琉璃球。
既然这东西如此珍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稀世珍宝,专家希望小赵可以将其上交。小赵虽然心中有些不舍,但将它放在专家手里用处也确实更大一些,所以小赵也就同意上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