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租界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来沪淘金的洋人的脚印:有人冒险获得万贯家财,成为大商家;有人投身艺术,成为艺术家;有人投身教育,成为教育学家;更诱人至全中国、全世界巨富。 在早期上海淘金的洋人中,伊拉克的犹太人塞拉斯·阿隆·哈同。他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被人称为房产大王哈同。他的妻子是上海本地人。 哈同和上海妻子 哈同从赤贫变成巨富 ![]() 哈同,从遥远的中东来到中国上海,带着求生的本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上海垦荒。 最终,他由垦荒者变成了冒险家,摇身一变成了上海乃至远东最大的房产富翁。 哈同1851年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兄妹六人排行老三,父亲在当地一家沙逊洋行供职,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其父为了求得发展,在哈同五岁时带着全家迁至印度孟买。家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后,哈同被送进英国人开设的义塾里读书,由于他聪明好学,善动脑筋,很得英国老师的喜欢,一位英国籍犹太老师让他重点研究犹太教经典历史,并打算送他去英国留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哈同父亲的突然病故,一家人一下子生活困顿,母亲无奈挑起家庭重担,而懂事的哈同只能边学习、边拣破烂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久,他的母亲因积劳成疾抛下兄妹六人撒手人寰,一家人生活彻底陷入贫困潦倒的绝境。 哈同为了生存,刚满20岁就跟着一批犹太人来到中国香港,并在沙逊洋行香港分行做杂工。干苦力活,既苦又累还赚不到钱,只能是混口饭吃,哈同怎么会甘心。雄心勃勃的他于1873年离开香港来到上海,在犹太人老沙逊开设的沙逊洋行做司阍(看门人)。由于看门也有些小特权,一般人给进不给进,可由他说了算,一些商人为了在沙逊洋行中做些小生意,故每天总有许多人进进出出办事,他则利用这一特权,严格把关,那些人只好花钱买“门票”进出洋行,他就每天从中获利。 沙逊洋行 哈同是一个很能掌握人的心理的人,他没有独吞从看门中获得的利益,而是分一部分给他的顶头大班,大班自然不会要,但由此对他的为人有了一个好印象。一年后,哈同因工作认真、勤奋、为人忠厚被大班提升为大班协理。在担任协理期间,由于他办事能力强、聪明、灵活、谦和,并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深受大老板沙逊的赏识。不久,沙逊洋行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和业务,新组建了沙逊房地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公司,哈同被洋行高层吸纳为该公司的负责人,摇身变成沙逊洋行的高级职员。 这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1883年,上海滩出现了一次金融风波,红顶商人胡光墉因倾其所有财力投资一宗生意而失败,属下钱庄纷纷倒闭,而与之合作的上海最大买办徐润也因投资失败而破产。 两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把全部购入的股票与房地产由债权人处置,而债权人见做地产的大老板都因此失败,谁还会要这些地产,也就大量地廉价拍卖。此时,富有远见的哈同看准了这个天赐良机,倾其所有资产并动员老板沙逊一同买下那笔廉价地产。不久地产又直线上涨,哈同转手高价卖出,赚了一笔巨额利润。 此后,富有经商头脑的他与沙逊脱离了关系,自己单独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哈同洋行”的地产公司。哈同已从做房地产中尝到了甜头,并看好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前景。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许多在租界内购置地产的各国商人纷纷将房地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抛出,逃命回国,生怕迟了会被清兵以残忍的手段杀死。而大胆的哈同认为,清兵光靠长矛大刀根本无法与洋枪大炮的法军相抗衡。另外,清朝政府是孤军奋战,得不到外援,而法国有欧美其他联军的支援,中法之战定然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束。哈同根据自己的判断与分析,再次倾囊而出,把所有的资金及向沙逊洋行借贷的巨款都用于购进其他洋人抛售的低价房地产。 静安寺路 时局的发展验证了哈同的判断与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中法战争很快在法国军队的炮火中结束,清朝政府不败而败并赔偿银两。英法租界内的房地产又重新开始飚升,刚刚三十出头的哈同摇身一变成为房地产巨富。随着不断扩大市场经营,他的资产超过了赫赫有名的沙逊,成为上海的房地产大王,仅从南京路外滩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十里洋场中,哈同的房产占到44. 23%。 哈同成为了海上巨富,也是远东第一富。 哈同与罗迦陵的恋爱与婚姻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对哈同来说,他的妻子罗迦陵是他的全部。他的一生最爱就是妻子,他对妻子是言听计从,从不说一个“不”字,就连其妻罗迦陵终生未育他都不在乎,也从无任何桃色新闻。 罗迦陵1863年出生在九亩地(今上海露香园路大境路一带),母亲沈氏是福建人,1861年后,随罗迦陵的父亲来到上海,在小东门一带靠运输与倒卖粮盐过日子,并居住在盐码头街。 1862年夏,罗迦陵的父亲驾船出海突遭台风遇难,罗家六兄弟所驾的六艘货船全部在舟山群岛一带沉入海中,唯一命大的罗迦陵的六叔因年少体壮水性好,抓着一块船板在海上漂泊四天后被救,才算是罗家没有断根。沈氏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为了生存,为了腹中的罗家命根子,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她不相信丈夫葬身大海,就天天去码头上边卖花边等丈夫回家。 对沈氏来说,丈夫虽然离去,但她与女儿还必须生活下去,同时也希望能找到新的生活。 晚清时期的小东门 说来也巧,盐码头街临黄浦江,又处小东门热闹地段,在这里有几家妓院,当时法国的一些商船也时常停靠在这些江边码头。那些法国水手时常下船后就直奔妓院,有些水手还在妓院有自己的相好,每次下船到妓院就找自己的老相好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他们每次“上门”都要送些洋货及一束鲜花以示情深。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法国水手常到沈氏的花摊买花,由于多次接触,两人之间也就熟了。那位法国水手名叫路易·达尔,三十来岁,长得英俊清秀,一点不像水手,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路易见沈氏年轻漂亮,又懂礼貌,特别是那嫩嫩的肌肤、甜美妩媚的脸容、亭亭玉立的身姿让他倾心不已,时不时地到沈氏的花摊买些花,插在自己船上的卧室里。 沈氏也很喜欢这位法国水手路易,希望家里有个男人,生活有依靠。最终两人成立一家人。成家后,路易对非亲生的罗迦陵也非常好,时常带她外出,买好看的衣服、玩具。两年后,路易用攒下的钱在小东门附近买下一个店铺,让沈氏开设了杂货店,生活由此富裕起来了。 路易与沈氏结婚多年虽然离多聚少,但只要路易一回家两人就如胶似膝粘在一起,他们没有再生小孩,罗迦陵是他俩惟一的孩子,故非常得宠。路易每次从法国回来都要带许多新衣服给她们母女俩,平时在家还要教罗迦陵法文。如果船上搞活动,他就带她去参加。罗迦陵上学时,路易把她送到法国人办的小学读书,让她学法语,与法国小朋友生活在一起,这使她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年轻时的罗迦陵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罗迦陵过完十八岁生日后的一天,路易又出海回法国。但这一走却是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母女俩天天盼、月月盼、时常站在码头上等啊等,可就是不见路易归来。 一年半后,母女俩从其他法国船员口中得知,路易他们的船在经过非洲海域时遭遇海盗,船员全部被杀死扔在海里。这一晴天霹雳使罗迦陵的母亲再次遭到沉重打击,积郁成疾,身体逐渐垮了下来,再也无法经营杂货店,罗迦陵边读书边挑起家庭担子。 20岁那年,她母亲病情加重,为了给母亲看病,她就把杂货店卖了。不久母亲去世,罗迦陵孤身一人,为了生存,她就去法租界一个很有钱的法国人家里当家教,因为她既会说汉语,又会说法语,很受法国雇主的欢迎。此时的罗迦陵比其母亲青年时更漂亮,白皙的肌肤,鹅蛋型的脸容,一对水灵灵、乌黑发亮的大眼,让人见了很难忘记。罗迦陵在雇主家里干得很认真、很尽心,深受男主人的欣赏,而男主人的两个女儿也很喜欢她,两个小女孩在罗迦陵的调教下,学会了做家务、做中国菜、说中国话。 男主人艾迪尔40岁不到,他不仅对罗迦陵的工作满意,而且对她的暗恋也由埋藏心中转为公开表白,他时常带罗迦陵一起赴法国人举办的舞会、酒会。罗迦陵也暗暗喜欢上了艾迪尔。艾迪尔的妻子深感罗迦陵在这个家里,是对她这个女主人的威胁,为了这个家的安全,立马把罗迦陵辞退。 罗迦陵肖像 罗迦陵为了生存,走母亲的老路也设摊卖花,以此养活自己。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同与罗迦陵一见如故,彼此倾慕。 那时腰缠万贯的哈同在家为自己过35岁生日,他邀请了不少英法租界的头面人物参加。为了使家里环境更加优美,哈同提前一天去花摊订花,正好是向罗迦陵订。第二天,罗迦陵身穿一套法式的长裙提着一大捆鲜花来到了哈同家,并主动帮哈同一起布置生日会场,她的灵巧与能干很得哈同欣赏,再加之她漂亮迷人的形象,使哈同心里对她有了好感。 为了感谢罗迦陵的帮忙,他留下她吃午饭。就在两人准备吃午饭时,女仆通报一个法国公董局的人有事寻哈同商量。出乎意料的是,罗迦陵见那法国男子,竟是艾迪尔。罗迦陵定定地站在那里,眼眶里蓄着泪水,流露出无法表白的苍凉与伤感。 艾迪尔激动地看着罗迦陵,紧握的手始终不放,生怕一松手她就会在他眼前消失。而此刻的罗迦陵沉浸在了痛苦的回忆之中。她也很爱艾迪尔,这是她第一个暗恋的男人,是终生难忘的。 59岁的罗迦陵风韵犹存 理智告诉她,必须冷静对待今天发生的情人相逢,因为她与他是不可能结出正果的。为此,她用手拭了拭双眼后,用平静的语气拒绝了艾迪尔。 站在一边的哈同,看着反客为主的两个外人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久别重逢的场景,突然对眼前的漂亮卖花女罗迦陵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想,尤其对她能与法国人用一口非常流利的法语交流,使他深感吃惊,在上海还寻找不到第二个能说法语的中国姑娘,他深深地感到眼前的这个姑娘非同一般,一定要撩开她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 罗迦陵在爱俪园中留影 当哈同得知罗迦陵的身世之后,为之动情。同样的生活经历、同样的创伤,使哈同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在以后的交往中,哈同不仅被她的美丽所吸引,而且被她的聪明、善良、能干与善解人意而打动,就这样,哈同娶了比他小十二岁的罗迦陵为妻。婚后的哈同与罗迦陵夫妻恩爱,夫唱妇随。能干的罗迦陵为哈同在法国人那里获得不少好处。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仅南京路上所占的土地面积占整条路的44. 23%. 为了表示对妻子罗迦陵的由衷感谢,同时也为显示自己的财力,1910年哈同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的交汇处筑造了占地300多亩当时中国最大的私人花园,取名为爱俪园,其意是献给美丽的爱妻,外界也称为哈同花园。爱俪园共花费九年时间建成,内有楼80座、阁8个、台12个、亭48座、池沼8处、小榭4个、大院落10个、马路9条,并集餐馆、娱乐、学校等为一体,是一家多功能的私人花园。 哈同为人处世精明 ![]() 哈同不但做生意精明,而且在处世为人方面也非常精明。有人说他懂得钻营政治,也有人说他更懂得经营人生。他确确实实很会做人,他深感处世之道最重要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特别要与社会上的各大名流处理好关系,在这方面哈同可谓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他结交的朋友很广,有清廷的皇家之人,也有反清的革命党人,有领导辛亥革命者,也有北洋军阀等。 哈同花园一景 1903年,孙中山出游檀香山、在东京出版革命刊物《江苏》,哈同全力出款支持;孙中山访欧回国,哈同就为他们一行接风洗尘。当得知清朝隆裕太后之母过七十岁大寿,他携妻前往北平祝寿。 辛亥革命胜利后,当沪军都督陈其美与上海军政府李燮和为争霸上海滩准备火并之时,哈同作为双方的朋友,出面邀请两位头领秘密到爱俪园调停,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而哈同则以捐款三万两银子给李燮和政府军作为回守吴淞防区的补偿。 北洋军阀时期的四位大人物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及曹锟都是哈同的亲密好友。孙中山南下护法时,哈同生怕经济方面有困难,就捎去了五麻袋现金。闻名近代中国史上的两次南北会议,都与哈同及他的爱俪园有关。 哈同花园 在哈同的朋友中,不少人都是中国的大政客,那些政客间彼此势不两立,但是这些人全都是哈同的好朋友。哈同在他们之间的周旋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而哈同为什么能在那些互相仇视的政客中间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关键就在于哈同在参与调停过程中不偏哪一方,也不为哪一方攻击另一方时出力,始终做到来者为客、热情招待,他的宗旨就是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他的这种为人,很得当时中国的一些大政客的赏识。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商人,他同那些大人物建立友情的目的还是为了有靠山,万贯家产不被人侵占,人生安全有保障,最关键的还是想从掌握大权的人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哈同曾这样讲过:今天你的投入多,明天你的收获会更大。1931年6月19日,这位腰缠万贯的上海房地产大王留下亿万美元的资产离世。十年后,哈同爱妻罗迦陵也离开人世。这对中洋夫妻在几十年的相亲相爱中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而夫妇俩苦心经营所积累起来的庞大资产,也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哈同传奇一生的故事也就封存进了历史的记忆中。 如今的上海展览中心便是在哈同花园的旧址上建造起来的 文字 | 孙梦英 整理 | 沈冠君 部分内容源自《老上海华洋婚恋》,有删改 来源:“老静安周到”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