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符合”这个词原来是兵符演化而来的

 九州好人 2022-11-19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我们平时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符合’这个词,意思是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它的来历其实和我国古代军事上用的“符”有关。

在古代,带兵的将军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大将军印和兵符。“符”是我国古代将领调兵遣将验证身份的凭证,最初是用竹片制作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做成动物的形状后,从当中一剖分为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要用这个“符”作为凭证。在古代,“符”经常用于军事中,想要调拨军队时,必须用放在国君身边的一半符与统率军队的将领所持有的半边对上,互相吻合,才叫“符合”。所以,我们现在常说的“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关于古代的“符”,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战国末年,秦昭王的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危急时刻,赵王派遣使者给魏王送来书信,请求魏王救援。魏王表面上急忙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但是又担心秦国报复魏国,就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并不出兵帮忙,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却是作壁上观。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魏国公子信陵君只得与魏王的宠妃如姬合作,想尽办法盗出虎符,然后与晋鄙的符相合,发动军队,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这就是“符”在古代传达命令、验证身份、对证事实时的重要作用,“符合”这个词便是由此而产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