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1119教学手记——与教案完全重叠的课堂实录是好课吗?

 晋诺工作室 2022-11-19 发布于江苏
要给一大学的师范专业同学上课,再次翻阅全国优秀课例实录,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清晰、明确,每一步都有教学设计意图,也说得明明白白。再看教学实录,丝丝入扣,与老师的教案设计完全吻合。这样的课被许多名家评为优质课。
这样的课真的是优质课吗?
教案设计是老师一己之见,教学对象是几十个阅读能力不一的学生,结果老师的一己之见在众多的学生那里竟然畅通无阻,不谋而合,这简直是无法做到的事,可是竟被许多优秀教师做到了。
这一点需要我们深思。
传统观念的课堂教学是把教师的解读结果告诉给学生,以启发学生读书。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学,于是教师们就在传授固定知识的理念上又加上了启发诱导的因素,其实质是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入我彀中,所谓的相机诱导、点拨启发等等大都是在打这样的游戏战。
这样的启发诱导,绕了许多圈子,最终达成的目的不过是教师一已之见而已,其实,教师的一己之见也不可能达到,因为,他为了遮人眼目,动用了种种手段,严格分裂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思维,导致学生的印象全是碎片化的、零星的感受,甚至以点代面,走向歧途。比如,我原来举过一节全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课堂教学的例子。
这节课教授《陈情表》,教师想让学生明白“陈事循情察理”的文本特征,结果学生得到的是“我爱我的母亲,永远都爱”。
这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我们以为在教语文,其实学生学的是思品课。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课堂,如果学生完全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举简单例子来说,这节课上所展示的“察理析忠孝”环节中提出了“知人论世,了解武帝”的理由,这是一种推测,在文中找不到依据,不成立;“以臣自称,主动站队”,加入了文化背景,有道理;“以其之道,还治其身”,以证明李密说理的高明,也成立。但我们要反思的是,李密说理的奥妙不是仅是一个“臣”字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能概括的,这只是教师一人的解读结果。如果真正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找出十八种“方法”来,我们的课堂是需要让学生发现李密说理的更多奥秘的。李密的表达的逻辑顺序、除了“臣”字之外诸多的用词都十分讲究、煽情也是一种说理等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课堂才体现了教学的价值与精彩。

现在许多教师还在用尽全力地做这种课堂,不能说这样的课堂没有价值,而是要看到这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及与语文教学本质的距离。如果不打破“教”的固有落后观念的束缚,课堂永远只会成为一言堂,学生的七嘴八舌都只是在为教师的设计服务,而不是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服务。

我们要让学生与我们想的不一样,而不是渴望他们与我们想的完全一样。
情境任务式教学的价值在于让教师从一言堂的角色里走出来,教学设计不是个人解读结果的公布方案,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入口与帮助学生学入文本的阶梯,结论不在教师这里,而是在学生那里。这一点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质量难以真正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