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寿寺—太后当年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2-11-19 发布于北京

 最近听说经过五年闭门修缮的万寿寺,重新开放山门了。还听说参观必须要预约,上网一查,一周内都预约满了。

不死心,反正离得不远,过去看看。

     说起万寿寺,这座曾经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皇家佛教胜地,从开头到结束都晃动着太后们的身影。

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信佛。李太后入宫时只是个宫女,可李宫女怀孕了,生下皇子,这个皇子10岁就登基做了万历皇帝,李宫女顺理成章升格为皇太后。但是娘家没有势力,出身不硬气,前面还有正宫皇太后。便求助佛祖,说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是九莲菩萨的化身,传旨修建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一连串操作下来,连张居正等人都高看了李太后。

                     图为慈寿寺塔旁《九莲圣母像并赞》画像碑拓像。

        李太后虔诚的信仰是用银子堆出来的,在北京由李太后出头主持建造、修缮的寺院、番经厂等就有二十多座。这座高粱河畔的万寿寺也是万历“只奉慈命”大兴土木建成的。具体工作交给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冯保在西郊的长河边上挑中了先帝的太监谷大用的废弃寺院遗址,地界虽在闹市当中,却因林木环绕而像个世外桃源,顺手把寺院周围四顷划为护寺林地,百姓不得入内,成了皇家禁地。万历六年(1578年)六月,寺院建成,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寺院开始主要用作收藏经卷,经板,后来经板、经卷移至到建好的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门口的长河连接着积水潭(今什刹海)和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门口就是有“长河第一闸”之称的广源闸,明代帝后去瓮山泊(昆明湖)休闲的途中就在万寿寺用膳和休息。

寺院造了不少,佛像塑了无数,大明还是亡了。

顺治十六年(1659)万寿寺被大火焚毁,康熙年间,寺院里的和尚募集善款重建。

清代经过治理,长河成为连接紫禁城和西郊畅春园的水路,万寿寺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水路转换点上,是皇家来往停留休息和换船场所。无论早上从哪里出发,到了中午,都正好走到万寿寺附近。万寿寺开始受到清皇室的关注。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明代流传下来的寺名“万寿”吉祥喜庆。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乾隆在其母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和七十大寿时都在万寿寺祝寿。崇庆皇太后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太后。

       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路又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当年,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拜拜佛,在西院行宫歇个脚,吃吃茶点,所以万寿寺还有小宁寿宫之称。

到了民国,就没太后们什么事了,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85年,中路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图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宫廷绘《香林千衲》,画的是崇庆太后七十大寿庆典。

万寿寺前面立着说明牌,让游客扫上面的码预约,我赶紧拿出手机,扫了码后接下来的操作卡壳了,过来个姑娘主动教我操作,嘿,预约成功了。我使劲谢谢那姑娘,先生说姑娘是万寿寺的工作人员,多好的服务态度。

万寿寺的山门不大,旁边还有“北京艺术博物馆”的牌子。

      殿门上方悬挂的“欶建护国万寿寺”匾额,这是顺治帝的御笔。

      山门两侧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巧妙,雕琢精细,很漂亮。

       山门里空荡荡的,抬头看到券顶,吓一跳。近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那是光绪二十年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修缮万寿寺时,在券顶上画了《青天流云百蝠图》,红蝙蝠谐音“洪福”,整幅图案寓意《洪福齐天》。不知道是哪位高人的创意,可惜光绪的福不是一般的薄。

       跨过山门,正对着天王殿,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万寿寺的中路有七进院落,现在是北京艺术博物馆。

      殿前有两棵古树,右边是有400年树龄的老槐树。

    天王殿里没有天王,成了展示万寿寺历史的展厅。

      说明牌:天王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殿内正面原供奉弥勒菩萨像一尊;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像。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前首匾额“行住坐卧”,后首匾额“功德无边”。均无存

墙上的电子屏幕滚动展现的是万寿寺山门的原貌,应该是清代扩建修缮后的样子。

  长河里停靠的皇家船只。

  2020年万寿寺东路的方丈院修缮中找到的两块匾挂在墙上,很古香古色。

石门额《唯信可入》

  木匾《虚空同体》

  这些小佛像也是新出土的。

     天王殿北面的大殿悬挂着匾额《慧日长辉》

     慧日长辉殿前两边各立着一块碑,是乾隆十六年御制万寿寺碑,

  西边的碑文是蒙文和藏文,东边的碑文是满文和汉文。

  碑文是乾隆写的,表达对母亲的孝敬。阴面是乾隆的诗文。

  

        殿前月台前的丹墀用高浮雕手法刻缠枝莲纹图案,每朵莲花花芯上的图案都不一样。石刻下部饰海水江崖纹,图案雅致。

      慧日长辉殿里很规整,正中一尊毗卢遮那佛,后面是佛坛上端坐着三世佛。

       毗卢遮那佛是明代的造像,他的莲座上有一千个莲瓣,每个莲瓣上有一尊小释迦佛。我一直分不清释迦牟尼佛与毗卢遮那佛的区别,翻开《中国密宗神》这本书,释迦牟尼佛在第一页上,“释迦牟尼佛是藏族群众崇拜的第一神明。”关于毗卢遮那佛,书上写着:“毗卢遮那佛为密宗所奉最高教主,即大日如来。一般认为,大日如来与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佛,只是释迦牟尼佛是佛的'应身’,而大日如来是佛的'法身,即法身佛’。”书上还说日本佛界认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佛,释迦牟尼是显教教主,大日如来是密教教主。我觉得日本人的看法比较易懂。

      这尊毗卢遮那佛明显是密宗教主的装束。

       三尊佛像正襟危坐,除了手印不同,模样、服装看不出区别。头上肉髻微凸,没看到顶珠。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背光也都一致,最上正中有一只张开双翅,面目狰狞的迦楼罗。

  在网上找到佛像修复前的照片,修复后都贴了金。

       听说大殿以前是仓库,里面堆得高高的货物,把佛造像都遮住了,佛祖们才得以全须全尾地坐在佛坛上。

殿内佛像经过加固与颜色修复,以原状陈列,再现了清晚期时殿内的情景。

大殿两侧排列着十八罗汉,看起来水平比较一般,不如在大觉寺看到的明代彩塑那么生动,个性化。

  

  

  

  在天王殿里的屏幕上滚动展出了一段话:万寿寺在清代重建,原供奉于配殿内的十八罗汉移进了大雄宝殿,并在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后增加了一尊自在观音菩萨泥型像。所以这十八罗汉原本是在配殿的。

      陈丹青在《局部》里非常称赞河北易县八佛洼的三彩罗汉像,这些精品都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我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一尊。陈丹青说:现在不容易见到易县罗汉这样的脸,这样的表情了。最近陈丹青在一个讲座里说他在山西的一些庙里看到明代的佛、菩萨、罗汉等等的雕塑,他从这些雕塑上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种姓的面孔,而近代由于学习西方艺术,中国塑造的巨大的古人的雕塑,面孔已经脱离了原始的中国人脸的样子,中国人的脸是比较平面的。

  

  

  修复罗汉时的照片。(网图)

      网上看到外国摄影师在1912年万寿寺里拍摄的罗汉照片,如果真的是万寿寺某个殿的罗汉,那比上面的罗汉水平高多了。

       三世佛的背面是倒座观音像,据说为了拍慈禧太后的马屁,大太监李莲英按照慈禧的面容塑造了观音像,很中慈禧下怀。

      这是座自在观音像。

        慧日长辉殿的北面是万寿阁,这是万寿寺最高的建筑,原阁于民国年间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是近年重修的。

     万寿阁前面摆着一张石供桌,很多游客都被吸引过来围观。

      这是明代早期的石供桌,雕刻精美,满饰各种花纹。上下各层都有不同的纹饰,由上至下分别为飞鹤纹、莲瓣纹、缠枝莲纹。

  两个侧面中间是高浮雕狮子纹,狮子与在模式口田义墓看到的形状相似。

正面是高浮雕胡人献宝,胡人带着皮帽,穿着厚实的袍子。

     背面高浮雕两只麒麟相对。 

       万寿阁里是《吉物咏寿》的专题展,摆放了很多古人祈福健康长寿的吉物,是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寿”主题相关的展品。

  我只捡几件喜欢的拍下来。

  

       万寿阁后面,两棵树冠像大伞似的青松掩映下的是大禅堂,这里曾是寺院主持讲经说法之地。现在里面居然展出的馆藏皇室书画作品,名为《万几余暇》。清朝的皇帝、王爷、皇亲国戚里正经有几位是不错的汉学家,可除了寺庙里的匾额,我还没怎么看过皇上王爷的字。

  康熙的行书

  乾隆抄的佛经

     道光的楷书横幅

   同治的画  

  慈禧太后写的“福”字,是赏给大臣的。

     宣统帝的书法

  恭亲王的书法

  肃亲王善耆的书法

  确实都很出色。

大禅堂是最后一院落,它后面是后花园,里面有假山,山后有两棵古银杏树分立两旁,岁月打造的虬干枝叶高耸。

  一座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的碑亭闪了出来,这是乾隆御碑亭。

      御碑亭建于乾隆二十六年,是万寿寺首次出现黄色琉璃瓦的建筑,亭内是乾隆御制满汉蒙藏文合璧的《御制重修万寿寺碑文》的石碑。碑文的内容是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述了乾隆帝为崇庆皇太后庆祝七十大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此次工程投入近四万两银子。

我没看到乾隆御碑亭的门开着,以为不能进去参观,其实门是朝南开着,只能下次去时再补课了。

      和乾隆御碑亭对着的是无量寿佛殿,是康熙二十五年建的。

       走进无量寿佛殿内,看到一座铜佛塔,六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塔是49年以后从北京长椿寺藏经阁迁移而来的渗金多宝佛塔。明天启年(1621年)铸造,一丈五尺高,佛塔周身用熔化后的金液渗透。

       塔身以上的十三层密檐,各层密檐间都雕有佛像,塔刹为铜制宝珠。

  佛殿藻井是盘龙图案,中间一条大龙吐水,周围一圈小龙向中间吐水,色泽鲜艳,图案新颖别致。

  塔座的上方设护栏,护栏内每面有六尊佛像簇拥塔身。每个正立面铸门,两边有高浮雕金刚力士。

  侧立面铸窗,两边各有一菩萨。

 须弥塔座的束腰部分雕有佛像,佛脚下踩着云朵,塔座的折角处有力士承托上部塔身。

  这座大型铜塔,共铸有佛、菩萨、罗汉等雕像四百余尊。

乾隆十六年,对万寿寺进行了第二次大修,第一次大修是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寺院建筑全部改用清官式建筑规制,殿堂也做了部分调整和改造。

第二次大修最大的手笔是在无量寿佛殿两侧新建了中西合璧式院门和院墙。

  中式圆光门顶端为金刚宝座塔式造型,而塔座、塔身却使用了曲面、球形、涡卷式的欧洲巴洛克风格。

  每个门两侧的墙上各有两个中式六边形透花窗做装饰,总共八个窗。构件精致,美轮美奂。

  砖雕图案由八宝、莲花、梅花及西方的茛苕叶纹相互组合。后人将这种中西合璧式院门称为“西洋门”。

万寿寺中出现的这些异国情调显然受乾隆十二年(1747年)扩建圆明园时引进的西洋建筑风格所影响。

  在一间偏殿里看到了缂丝展览,这个我喜欢。

      缂丝这个名字并不常见,因为缂丝的东西都是很高端的,价格昂贵,通常能近距离看到的人都不多。

说说重点,缂丝是选用最好的桑蚕丝,经线采用生丝,纬线采用煮熟彩色蚕丝在机器上织出漂亮的图案,而且缂丝图案是双面的。因为缂丝图案是通过纬线与经线一丝一丝地交织形成,它的图案与底料融为一体,所以图案是平整的,不像刺绣是凸起的。

看看这些缂丝展品是不是美轮美奂。

  如果能拥有一片缂丝多好。

  图片比起亲眼看效果还是差多了。

  多么复杂而绚丽的图案,难度太大了吧!

  细节

 缂丝的织机 

 缂丝用的丝线 

        万寿寺可看的太多了,只走马观花也用了半天时间。其实这座为李太后的信仰而建,为崇庆皇太后祝寿而扩建,为慈禧太后生日,休息,拜佛而重装的万寿寺,已经没有多少原作留存下来,这么个三路建筑完整,集寺院、行宫、园林为一体,占地三万余平方米的皇家寺庙在100年的风云动荡里,早已面目全非了。1985年5月,北京艺术博物馆筹备处在万寿寺中路成立;2006年,万寿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至2022年对万寿寺进行历时最长的一次修缮,今年9月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对公众再次开放,北京多了一处历史文化景观。可喜,可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