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缘岸梵刹——万寿寺的历史沿革

 新用户8926AVU2 2023-06-01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万寿寺天王殿,为清代重修。殿内正面原供奉弥勒菩萨像一尊;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赐前首匾额“行住坐卧”,后首匾额为“功德无边”。均无存。

文章图片2

目前天王殿里展出的是万寿寺历史沿革展,通过时间以图文的形式梳理万寿寺数次兴修扩建的历程,还有万寿寺历史相关的藏品以及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的文物。

文章图片3

万历皇帝像(网络图片)

贮藏经典 高悬巨钟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修建。寺院选址于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万历皇帝亲赐匾额“护国万寿寺”,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其撰写碑文。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慈圣皇太后像(网络图片)

初建成的万寿寺,殿阁、廊庑、方丈、庖庾规制完备;寺中藏经阁内贮藏万历皇帝御赐的佛教经典,由宫廷内官监主持寺中事务,管理僧人唪经焚修;寺后田庄果园占地九顷七十亩;与寺隔河相望的紫竹禅院为万寿寺下院。

文章图片6

明 永乐大钟(网络图片)

万历三十五年(1607),永乐大钟由汉经厂迁至万寿寺。这口铸成于明永乐年间,周身备镌佛教经咒的大钟,是集明代冶炼技术之大成的作品,代表明代铸造技术之巅峰。大钟曾悬于万寿寺东路建筑前端的大钟楼内,成为明代万寿寺的重要标志。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青花瓷片 明 (1368-1644)瓷片以景德镇民窑烧造为主,时代自明中期至晚期,器型以盘、碗、罐等日用饮食器具为多,展现了明代万寿寺僧人及周边百姓的生活情况。

文章图片12

因河而盛 万寿祝釐 清代,万寿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受到清皇室的重视,历经康熙、乾隆、光绪皇帝的重修、扩建,规模远超明代,成为自昆明湖向东,长河沿岸僧庐梵刹之首。

文章图片13

《万寿图》卷二“川至迎长”(局部)网络图片

顺治二年(1645),皇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修建畅春园的同时,将万寿寺加以重修、扩建,并新建了行宫院落。康熙五十二年(1713),逢皇帝六旬万寿盛典,修缮后的万寿寺成为畅春园至神武门沿途一处重要的祝寿点景。

文章图片14

《胪欢荟景图》册之“香林千衲”图(网络图片)

文章图片15

《香山路程图》(局部网路图片)

乾隆十六年(1751)和二十六年(1761)为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寿诞,万寿寺再次得到了翻修与扩建,并成为了一处祝寿的定例场所而绘入宫廷绘画之中。清末,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去颐和园,行船至广源闸时,也常在万寿寺礼佛,在西路行宫中休憩。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临近六十寿辰,仿照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之旧例举办万寿庆典。

文章图片16

“虚空同体”匾 清(1644-1911) 匾为木雕髹漆,匾心楷书“虛空同体”四字,蓝底金宇。边框厚重,浮雕七条姿态优美的云龙。浮雕罩以金漆,更显庄重华丽。 此匾原悬挂于万寿寺东路虚空同体殿。乾隆二十六年 (1761)在东路十方院北新建三进院落,主体建筑分别为南房、虚空同体殿与静思报恩殿。今仅存南房一座。

文章图片17

“唯信可入”石门额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门额正面一周雕莲瓣纹,框内楷书“唯信可入”四字。“唯信可入”为佛家箴言,亦作“唯信能入”。门额首尾分别刻款“乾隆丙午四月”“主持常济立”。此门额为清代万寿寺东路建筑的重要遗存。

文章图片18

泥塑长寿佛像 清光绪(1875--1908) 原供奉于万佛楼中。佛像原施金粉,现大多脱落。每尊小佛像头戴佛冠,身披璎珞,手捧宝瓶,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万佛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原一层称三圣殿,二层称千佛阁。光绪时失火,后为迎慈禧太后六旬寿诞而重修,并增加了泥塑长寿佛像的供奉。因此,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整座楼俗称为万佛楼。

文章图片19

都畿水利图(万寿寺、广源闸段)清 乾隆(网络图片)

都畿水利图(万寿寺、广源闸段)清 乾隆 由清代弘旿所绘制。弘旿,字恕斋,号一如居士,又号瑶华道人,系清康熙帝玄烨的第二十四子允祕之子。此画曾为清内府所藏,钤有“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三希堂精鉴玺”等印记。画卷以玉泉水开始,绘其水流源自西山,聚于昆明湖,流经长河,贯绕京城,于城东南入通惠河、潞河。反映了乾隆年间(1736—1795年)北京地区水系分布与水利设施、风景地貌、苑囿城郭等有关状况。画卷中风景地貌、园囿城郭悉数绘制,所展段落由东向西长河沿岸依次为:西直门、高粱桥,依虹堂、乐善园、五塔寺、广源闸、万寿寺。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重修药王殿碑拓片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万寿图》卷二“川至迎长”(局部) 清 乾隆《香山路程图》(局部)

文章图片22

清康熙五十七年恒亲王祭孝惠章皇后䟽(残片) 此文为孝惠章皇后入葬清东陵后,在万寿寺举办法事活动的祭䟽。边缘有火焚留下的痕迹,全文残存27行。䟽文中的“仁宪恪顺纯淑诚惠端禧皇太后”为顺治第二位皇后即孝惠章皇后(1641-1717)。恒亲王允祺(1679-1732)为康熙第五子。此䟽是研究清前期万寿寺宗教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文章图片23

历经烽火 古寺新生 自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苏州街一并遭到焚掠,万寿寺西路行宫中的珍贵文物也被洗劫一空。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入北京,万寿寺中一些佛像被士兵们扔到长河中。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万寿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功能宣告结束。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四起,寺院房舍被占用,先后被当作战俘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

文章图片24

空弹壳、徽章、军服纽扣、肩章、火镰 民国(1912-1949)

空弹壳、徽章、军服纽扣、肩章、火镰 民国(1912-1949)这些物品系解放时期,万寿寺被国民党陆军某军军队占用是遗留之物。

文章图片25

团龙杂宝织金缎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对万寿寺僧人给予了关照。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主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58年至1976年间,寺院中除中路正殿以外的各殿中残存的佛造像被陆续拆毁。在文物管理部门的力争下,万寿寺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

文章图片26

团龙杂宝织金缎幡

团龙杂宝织金缎幡 此幡头为木质,其上彩绘荷叶莲台,幡身及幡足由黄、绿、棕、红四色(红色已褪色)团龙杂宝织金缎条带组成,幡身为五条,幡足为六条,二者以一黄绿色绒布连缀分隔,经幡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来象征佛、菩萨的威德,

文章图片27

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1979年万寿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建筑,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成立,万寿寺作为博物馆馆址对外开放。博物馆本着“边修缮、边开放”的原则,将寺院局部对外开放,并将寺中的部分房舍改建为文物库房与展厅,举办各种展览,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参观。2006年万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28

缠枝莲纹石刻(残)

缠枝莲纹石刻(残) 清乾隆(1736-1795)米黄色大理石质,以减地平级的手法雕缠枝莲纹,莲花、缠枝雕琢精美,两面纹饰相同,系石栏板残件。

文章图片29

麒麟石刻(残)

麒麟石刻(残) 清乾隆(1736-1795) 白色大理石质,圆雕一昂首蹲坐的麒麟,麒麟身附鳞片,颈部须发飘逸,雕刻精美。

文章图片30

望柱柱头

望柱柱头 清(1644-1911)白色大理石质,石榴头样式,雕刻莲瓣纹,系清代晚期制作 为万寿寺清代建筑遗物。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2017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了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寺院中路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对寺院西路行宫建筑进行修缮规划;对寺院东路的棚户进行腾退清理,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万寿寺东路遗址的保存状况、布局、规模和形制等基本情况,为今后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古寺历经沧桑、几经沉浮。当今,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万寿寺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向公众开放,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北京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上,绽放着璀璨之光。

2022年9月24日

谢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