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与阅读

 滕大卫 2022-11-19 发布于河南

(一)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

据一份资料显示,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20世纪末,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进入21 世纪之后,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不断突破,渗透和融合不断进行,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类别就已超过 2000 门。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

可以说,从竹简时代到印刷术出现的时代,再到电视乃至于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每一次革命都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如果说以前是人主动去亲近书本的话,现在则是书本经过各种编织包装主动亲近人的时代。汗牛充栋已经远不能用来形容书籍之多,无论是作者还是书商,都知道,如果一本书不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便只能一出版便大量积压在库房里。因此,书籍写作以及出版的周期大大缩短。新课程改革伊始,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包括课案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研究性学习等浪潮卷过之处莫不如此。“导读”、“详解”、“某某法”、“最好的”……总之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再加了连篇累牍的媒体宣传,形成了图书市场的虚假繁荣。有多少人还愿意花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写一本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学习?各种速读理论也应时而生。速读当然是现代社会里获取信息的很重要的技巧,但这真的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方法么?

(二)如何进行知性阅读

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滞。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如何阅读一本书》第8页)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挑战。

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的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如何阅读一本书》p11)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就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挂念着的好书太多了(如果不是挂念着,也算不上是你觉得的好书),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并接触到它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

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如何阅读一本书》p43-p45)

2022.06.18 摘录魏智渊老师《教师阅读地图》(2020)

滕大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