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这是我听到的,关于行动习惯对一个人产生影响,最有洞察力的一句话。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比如两个同学起点差不多,在几年之后差距很大;大家同一时间进入公司,过两三年,有的当上了领导,有的还是在普通岗位上混日子;甚至是做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取得的成果也有差异。 原因到底在哪里? 一个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固定的习惯,最重要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获得过相应的奖赏,另一个因素是遭受过损失。只有这两个因素最能让人养成并强化一个习惯。 习惯的力量非常大,比如,减肥不成功,做事没动力,业绩上不去,目标总是完不成等等,可能原因很多,但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相匹配的习惯。 就拿减肥这件事来说,肥胖不是吃得多了,而是身体营养失衡了。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他个人生活方式的结果。想要改变身体状态,就要换一种生活方式,养成另外一种生活习惯。如果单单靠管住嘴,迈开腿,很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减肥效果。 人生也是这样。普通人想要实现崛起,其实最大的限制不是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来自本身,是自己的认知,思维以及行动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想要有更多机会实现崛起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做一个强悍的行动者。 01 高效行动者都具有成事思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行动效率的差距。比如,两个人同样经历一件事,但是他们看到的,想到的,最后采取的行动会有很大区别,得到的结果自然就有差别。 其实,答案就在一个人的行动模式当中,也就是他的习惯当中。 有一次,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开车去杭州,边走边聊。其中有个做招商的朋友看到高速路边一个空的广告牌,立即就说,在这个上面给自己的公司做个展示广告怎么样呢,然后自己就一条条分析有哪些好处,成本多少,大概有什么效果…… 其他人就说,你这三句话不离本行,出来逛逛也不闲着,像着了魔一样。 其实,他这种生活状态才是真正的专注,很多思考习惯已经深入骨髓,变成本能反应了。他看到的,想到的,手上在做的事情都要习惯性地跟自己的业务联系起来。 其他人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片混沌,散乱的,他总会想着有没有可能的机会,有没有可行的办法,具体该怎么做等等。 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只要去想,办法总会有的;先不管那么多,干了再说……”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为什么能做那么多事,而且做的都还不错,做实体招商项目,卖域名,投资地产,做酒品牌等等。虽然也有不少项目失败了,但是做成的几个项目每年都有上千万的收益。 我觉得在他的头脑里,总有一套高效的成事思维。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八字没一撇的事情,经过他的分析之后,就能很快整合出一个可行的项目出来。当然,最后能不能真正下手去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就喜欢听他分析问题,讲起来头头是道,他有时候想到的角度,很多人就想不到。 碰到机会了,想到方法了,觉得有可能做到,就立即着手落实。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后来,这个朋友不仅在高速路广告牌上打广告,还在高铁列车和高铁站座椅套上也做了。 人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也会有很多解决方案。 怎么才能找到这些方案呢?大部分人并不知道。 不过,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肯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很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只是一丝闪烁的亮光。 但是,高效行动者就能在这一线亮光中,尽可能找到行动线索,很可能答案就在里面。 如果问他,你怎么就知道一定能找到最终答案呢? 他很可能会说不知道,但是只要去想,办法总归有的。 他的思考就像水一样无孔不入,他的行动就像空气一样渗透问题的每个角落,遍历各种可能的方案。只要有目标,这种不断探求的状态就不会停止。所以,接下来,他的问题就转化为,只要这个解决方案存在,最后,大概率就能找到。他的口头禅就是:“我就不信这个邪。” 不管解决任何难题,只要想要去做,就一定有方法,即便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才是跟不确定性打交道唯一正确的方式。 他的思考方式也给了不少启发。比如在我刚开始创业那几年里,碰到过几次比较困难的情况,总觉得快要撑不下去了。说来也奇怪,越是紧迫的时候自己就会平静很多,越相信总会有转机的。这时候就越能抓住重点,不像刚出现问题的时候那么心浮气躁了,做起事来也高效很多,最后,也能平稳度过。 02 很多机会总是在行动之后才出现 做一件事,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当然时机不早不晚最好,但是极少有人能做到。 想要种好一棵树,首先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越早越好。 早一点事倍功半,晚了要花费的力气要多得多,效果也不一定好,很可能啥都得不到。 我有一个做网络营销的前辈,在10多年内,抓住好几次互联网的风口,现在做得很大。 有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其实自己开始的时候是一无所有。没技术,没资源,没资金,也没有团队,就自己一个,什么都是自己做。 但是见到熟人开账户,做流量,有收益,自己就跟着去做了。 由于进入的时间很早,即使犯了各种错误,损失也大,但总体上还是很顺利的。 比如做搜索引擎展示广告,随便发些内容就有流量,立即就有收益,简直是白捡。 他总结说,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趋势刚出现的时候,尽早开始做,犯错没什么,越早开始,自己的容错率越高,成功率比后面做要高得多,回报也越大。 即使经验不足,也能把事情做对,做好。 我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做得好的,基本上,都是先行者。 我做过不少项目,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教训很多。 很多机会,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发现的,而是在你开始行动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每一次机遇期出现的时候,早点行动,很可能就能占据先机,摘到那些低垂的果实。后来者只要有行动,也能获得相匹配的红利。 03 个人优势会被行动习惯放大 很多时候,机会就在那里,大家都可能看到,那就看谁先感知到,看谁下手快。 这就需要平时养成对信息保持足够的敏感,对捕捉机会有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的背后是什么呢? 有明确的指向,有清晰的路线图,有完善的方法论,能快速识别哪些是价值的,哪些是可以直接忽略的。这种直觉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很大的个人竞争优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人刚开始条件都差不多,但是经过几年之后,差距就拉开了。 一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上哪怕有一点小小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这点差异就会被他的习惯快速放大,最后形成巨大差异。 比如罗振宇说过自己是如何找内容合作者的,我觉得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曾说自己是一个模型搜集爱好者,到处收集有意思,有说服力的问题解释模型。 有一次,他看到有个作者叫肖小跑,写过一本书叫《羊群的共识》,里面有一个关于金融变局问题的观点,很精彩的模型化解释。 肖小跑说金融系统就像一个美丽的生日蛋糕,最底下的蛋糕胚子是利率和汇率;上面抹的奶油是股票,奶油上面的裱花、刻字是另类资产,比如大宗商品、比特币等。 一旦金融系统出现变局,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她的解释模型就是,结果就像生日蛋糕被一下子摔到了地上,根本不知道它为什么、从谁的手里、以什么角度摔到地上,场面一塌糊涂。 罗振宇看到后,觉得很有解释力,就立即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她的微信,加上她,请她在自己的平台开个号;第二件事就是立即找到这本书的出版社,要到这本书的独家电子版权,先帮她打广告,卖她的书。 他又多了一个潜在的合作者,很多作者和老师用这种方式建立合作关系的。 这就是罗振宇对机会有高度的敏感和反应速度。 我觉得,罗振宇就是靠这种素养,不断搜寻优质的内容,精彩的模型,连接大量的内容作者,来成就他的“知识运营商”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