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苏联模式批判(上)

 阿里木杜 2022-11-19 发布于广东
参考资料:《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孙代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

图片



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着实是牛头不对马嘴,总是一再确凿无误地表明他们的惊人的无知以及因而可以理解的对社会主义的巨大的误解。这再次向我们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唐吉坷德手执长矛同风车搏斗,这是合乎他的身份和所扮演的角色的。但是,我们不能容许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去做这类事情。
为了揭示“批判家”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臆想和社会主义本身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就必须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这些认识的起源。


一、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修正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谈到了未来社会的五个特征:

1、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

2、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

      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生产)

3、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4、国家消亡

5、按劳动分配消费品(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我们一条一条地看。

1.1 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

社会所有制绝不是国家垄断一切的经济基础,而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经济基础。而在斯大林那里,凡是苏联实现了国家所有的地方,他都认为实现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所有。

关于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有化是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在经济上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国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之所以需要国有化,就是为了使社会生产资料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而在苏联模式中,国有化却是为了利用国家权威进行积累,为了集中全国资源,把它们投到特定发展战略中最需要的部门。由此建立的条块分割的国有制,严重妨碍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的进一步的发展。


1.2 按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马克思没有用过“计划经济”一词,我们今天讲的计划经济出自列宁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计划经济,就运行方式而言,指的是国家按照预订计划,利用行政手段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配置资源;就运行状况而言,指的是社会能有意识地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即按比例发展。

那么,“按预订计划进行社会生产”是否符合上述两种含义?

说它包含第二种含义,大概争议不大。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不会被任何一种生产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然而恰恰是在苏联模式下,农轻重的比例就从来没有合理过。

说它包含第一种含义,就得注意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差别了。马克思提出用“有计划的自觉组织”代替生产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组织绝不是国家行政体系(至多只能是暂时的)。马克思只会主张把国家权力逐步归还给社会,怎么会赞成用国家垄断的形式去一劳永逸地实现“计划经济”呢?


1886年,恩格斯致奥 · 倍倍尔的信中说:



至于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


这里提到的“合作生产”,有助于社会自治的实现。这当然是斯大林所不能理解的。

恩格斯紧接着又说:


但事情必须这样来处理,使社会(即首先是国家)保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样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可能压过全社会的整个利益。



恩格斯一直在强调整个社会的利益。有国家就有国家机关,有国家机关就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国家一旦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就意味着国家的消亡。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或曰人民民主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国家的更高阶段;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正是为了把生产资料还给社会,从而消灭无产阶级本身。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又是相成的东西。

而在斯大林时期,苏联不得不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建设社会主义,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是必然的。它把暂时当做永恒,把手段当做目的,把事物的条件当做事物的本身。这就是斯大林的悲剧,这就是苏联的悲剧,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悲剧,在这里产生多少误会啊。

我们不是赫鲁晓夫。在后几期,会分析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