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纵深|浸润人心方能薪火相传

 养悟斋 2022-11-20 发布于江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青少年学生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双减”政策之下,传统文化更是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么,学校应该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图片

在成武县郜城第四实验小学,校长李涛正在甲骨文大讲堂上,为学生们讲解甲骨文历史文化。观察字形、分析结构,学生掌握甲骨文书写方法的同时,也在领略先人造字的智慧,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郜城第四实验小学将甲骨文的知识融入到语文课、美术课、艺术类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认识、朗读、书写甲骨文。今年九月,山东省教育厅确定38所学校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成武县榜上有名。

图片

成武县郜城第四实验小学校长李涛表示,学校多措并举,营造浓郁的甲骨文学习氛围,让甲骨文的文化元素成为育人元素,促进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而又珍贵的精神财富。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更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图片

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调研员李志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向都是立德树人。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反刍式教育,需要人用一生的文化体验、人生经历去反刍。而这种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立于这个世界文明之林、数千年树于世界文明高峰的一个关键原因。
像郜城第四实验小学一样,如今,传统文化正日益在广大校园焕发生机,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成长之路,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然而,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教育理解挖掘和利用转化不足,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片面化、表面化、碎片化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呢?

图片

每周四的下午是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小学美术教师孙志缈最期待的时间。周四放学后,剪纸社团的学生陆续来到综合实践室,今天,孙老师要为他们讲评作品,为来年的“剪纸服装秀”做准备。
孙志缈介绍说,社团开设了两年,现在五六年级正在进行的是剪纸时装秀,预计明年六月儿童节之前展出。
剪纸是大明湖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载体。过去,剪纸通常只有火红单色,图案样式也以喜庆团圆的元素为主。但孙志缈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老技法、旧图样的时候,往往耐心不足、难以为继。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孙志缈想到了近年来颇受追捧的文创产品。

图片

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幻灯片上的图片,而缺失了学生动手学习、真实体验的过程,再珍贵动人的文化珍宝也无法入脑入心。五年级学生都宏艺参加剪纸社团已经两年,两年中,她从基础的剪刻学起,如今,通过染色、套色等多种技法融合,都宏艺能够独立创作一项剪纸作品。都宏艺向记者介绍,现在她可以给家里剪窗花,非常有成就感。
2018年,大明湖小学提出构建“养正育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设想,打通“知行合一”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在“养正育能”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架构起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体验式、项目化课程实施策略,百年老校的新方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图片

大明湖小学副校长郭骏认为,传统文化并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其实它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的。大家感觉传统文化离我们生活比较远,那么怎么样让孩子喜欢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生活化、故事化、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带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
以剪纸社团为代表的大明湖小学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济南地域特点,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特色,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出由课内到校外、从动手到动脑的各类特色活动。要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入”和“贯穿”,就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学校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图片

初冬时节,在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山阳书院附属小学的京剧社团,学生们正在排练戏剧曲目。除了每周常规开设的一节京剧课,在课后延时社团活动时间,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化妆、表演等体验式学习,感受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
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将京剧融入教育,将国粹之美种在孩子心田,京剧已经成为金乡县实验小学一张闪亮的名片。但在此前,学校也曾走过一段负重前行的道路。

图片

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赵莉介绍,活动伊始时,的确面临很多的问题。孩子们普遍反映太难学了,听不懂、节奏缓慢,不像现代歌曲那样易学易懂易传唱;而家长们最普遍担心的是害怕孩子们学习京剧以后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会不会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
困难没有阻碍金乡县实验小学传承国粹的决心,学校从兴趣出发,从普及做起,一点一滴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编写校本教材,组建京剧社团,编创传统剧目片段,每周开设一节京剧体验课,让学生们在舞台上完美的绽放。

图片

赵莉介绍说,校园文化建设以京剧文化为重要主线,学校有京剧和音乐、美术、体育、语文甚至是英语课的整合课程;校园围墙画上了各种京剧脸谱,就连我们的上课铃声也是京剧曲牌,用京剧特色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创”方针实施等方面,都能结合本土、本地和本校实际,落在了实处。
多年的戏曲教育实践,让金乡县实验小学收获了累累硕果,也终于打消了家长们的疑虑和担心。京剧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其间蕴藏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润物无声中浸润着孩子们,提升着他们的综合素养,丰富着校园生活。

图片

李志华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综合式的,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一种学科可以渗透多种内容。现代教育可以借鉴传统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科的融合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育效率是最好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方式。
赵莉认为,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我们多年来的坚持都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只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才能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继续担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图片

传统文化浸润人心方能薪火相传。传统文化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怀揣梦想使命、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公民。除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之外,传统文化进校园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滋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润育生命,最终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而传统文化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给予人们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李志华认为,今天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中,有传统文化这碗酒垫底,面对任何文化思潮的时候,学生都有定力。用经典去浸润人生、浸润人心,去改造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这就是经典的作用、经典的力量。

图片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筑魂工程、打底色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入手,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传承主阵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以学校教育牵动家庭和社会教育,让走进校园的传统文化也能“走出去”,让学生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