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老杨,我的好战友

 冬歌文苑 2022-11-20 发布于北京

老杨,我的好战友

  李文龙||北京

在退役军人中,要数身处贫穷落后农村战友的日子比较清苦了。比如我的农村战友小杨,不,现在应该称之为老杨了,因为毕竟他已是将近古稀之年的老头了。这些日子,老杨的形象时常在我眼前浮现,圆圆的脸庞,憨厚的长相,两只大眼睛闪烁着善良智慧的光芒。屈指算来,我们已经分别有四十年的时光了,彼此相隔万水千山,但时空无法阻隔我们的友谊,我们的心永远紧密的联结在一起。

老杨名叫杨新民,是冀中平原一个比较偏僻贫穷的乡村人。1972年末我们同年参军入伍,分配在部队同一个团。当年新兵培训结束下连队,我去了三营,他到了二营,但那时我们还素不相识。后来先后被选调到团政治处新闻组,我们才逐渐认识和熟悉起来,并在一起吃住工作了两三年的时间。回顾过往,我们友好相处,情同手足,是非常亲密的好战友。

七十年代末期,老杨从部队退役回到了冀中平原的老家农村。那时别人都是托人找门子,想方设法地去县城找份铁饭碗的工作,而他却不是这样。退役之后,径直回到村里,始终老老实实地守候在自己的家乡,孝敬父母双亲,照顾老婆孩子,耕耘几亩土地,过着一个寻常百姓的普通农家日子。一年到头靠那点微薄的土地收入维持生活。可以想象,我那农村战友老杨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辛不易。虽然吃饭都是自己种植的粮食,但购买化肥农药必须花钱呀,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添置衣物以及孩子们的入学、家人看病等方面的开销也必须花钱呀。面对遇到的种种困难,老杨无所畏惧,总是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思想。他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现在农村的生活虽然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比起解放前的父辈们强多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遇到困难就想法子克服解决呗,这些又算得了什么。老杨那种不畏困难,勇于面对人生的态度,真的令人肃然起敬。我想,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所有战友向他学习致敬!

善良厚道的老杨,一辈子忠厚老实,不善言词,但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堪称楷模。在部队新闻组时,他弘杨正能量,讴歌真善美,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使命,得到了首长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为了实现新闻稿件采写发表的目标考核任务,每天他都要精心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等资料,坚持下基层调研和深入采访,撰写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有的作为内参简报提供给团首长参阅,大部分则寄给了军内外各级新闻媒体。为了写好稿子,他经常是很晚才熄灯休息。在新闻组几年的时间里,老杨精心撰写出了为数不少的优秀新闻稿件,及时准确的报道了部队军事训练、野营拉练、军农生产和边防施工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发挥了新闻报道对部队官兵的“鼓舞、激励、教育、鞭策”作用。在那些年的《解放军报》《战友报》《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上,经常能看到他撰写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的广播电台里时常听到他的新闻作品转换成了声音,伴随着电波四处传送。

老杨当年是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学时又偏爱语文,写作水平不错。所以,被选调进了团政治处新闻组。他写稿文如其人,遣词造句非常朴实,都是群众语言,反映的是部队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满满的正能量,倍受大家欢迎。他善于挖掘、总结、提炼、展示连队的亮点和闪光点,从平凡普通的干部战士身上发现高尚与伟大。他写新闻报道,特别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每一篇文章都是反复核实,精心修改打磨,尽力使其稿件可读可信生动感人,从来没有发生过随意拔高、过度夸张和严重失实的情况,因此,大家都很喜欢阅读他的文章作品。

老杨对同志十分热情,不仅有爱心,乐于助人,而且不讲代价,甘于付出与奉献。在部队工作期间,凡是接触过老杨的人都对他有好感。长途野营拉练中,他主动帮助体质较弱的战友背背包或者扛步枪,节假日到炊事班帮厨,周日给战友理发,抽空给连队饲养的猪、羊和毛驴喂食等,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他会写一手好钢笔字,字迹工整端庄,一撇一捺十分有力得体。凭借这个长处,他经常帮助政治处其他部门抄写所需的相关文件资料,帮助新闻组战友誊清寄出稿件,不论写多少,写多久,他都无怨无悔,不辞辛苦。那时,我虽然写稿也很认真,但钢笔字却写得一般。而那些年的新闻媒体要求把稿件必须誊清在方格稿纸上,人家一般不接受打印稿件。为了保证稿子被报刊杂志编辑选中,每次重要稿件定稿后给媒体投稿基本上都是老杨主动代为誊清。那两年,他确实没少帮助过我和大家,因此,新闻组的战友们都非常感谢老杨的无私奉献与默默付出。

内蒙古的冬天非常寒冷,我们居住的那个宿舍兼办公室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但只有一个煤火炉,到后半夜基本就不热了。老杨每天都惦记着早早起床点火生炉子倒炉灰,半夜往炉子里添加煤块,保证了大家的取暖。后来,因工作需要,他离开政治处回到基层工作,还代理了一段时间的营部书记。由于年龄偏大,超过了部队提干的年限规定,组织上只好忍痛割爱,让他按照军人服役条例规定退役回家了。分别后,很多干部战士都很想念他。大家怀念与其在一起工作时的美好时光。坚持与他保持书信联系,后来,改用打电话、发微信的方式与他沟通,邀请他参加战友聚会。考虑到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有的战友甚至提出要亲自开车去河北老家接他,然后拉上他一起再到外地参加战友聚会,与战友们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增进友谊,携手前行。

退役之后的老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好村民、好党员。他大力支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尽自己所能,经常为村里完成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任务,积极参与研究讨论改革事项,给村里的规划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主动热情地为乡亲们服务,在乡亲们家里举办的红白喜事现场,每次都少不了他辛劳服务的身影。每年的春节,他都坚持给村民义务写春联,即使耽误了吃饭睡觉都心甘情愿。他把部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带到农村,宁可自己吃苦受累多付出,也要尽力给大家多做些有益的事情,受到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赞扬。

当年为什么没有去城里找工作呢?老杨说,那时父母亲都年老了,自己当兵几年离家没有尽孝道,而此时正是需要自己关照老人的时候,所以,不能再离开他们了。因此,他一直把父母呵护到生命的终点。他非常体谅妻子的辛劳,考虑到她身体欠佳,尽量不让她下地干苦活、脏活、累活,所有重体力劳动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同时,他还经常帮助妻子做些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活。他非常关注后辈的学习成长,鼓励儿女尽量多读书,增长知识本领,将来报效国家。当儿女长大成家立业后,又与老伴主动承担起了看护照顾孙辈的任务,自觉履行中国老年人的传统美德与责任义务。村里人们都夸奖他是孝顺的儿子,优秀的丈夫,合格的父亲,称职的爷爷。

长年累月的辛劳,艰苦生活的煎熬,使老杨不幸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经常咳嗽,又不发烧,好像伤风感冒,却又不是。他去卫生所看医生,输液多时也不见好转。后来家人催他去大医院诊治,才发现是患上了哮喘病。医生说,他的病至少已有五六年之久了。哎,全是因为老杨平时对自己身体重视不够,又有太多的怕花钱看病的顾虑,结果积劳成疾,延误了病情。没有办法,自己酿的苦酒只有自己喝吧。很多年来,老杨承受着疾病的折磨,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病情愈加严重,把他折磨的痛苦不堪。老杨所在的农村没有暖气,家庭取暖条件一般,导致他呼吸起来更是困难,冬季成为他最难熬的季节时刻。但是,他全然不顾这些,依然拖着病体,始终坚持到外地女儿家帮助照看孩子,艰难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前年夏季,唯恐自己身体不支,担忧给战友们增添麻烦,他无奈地放弃了赴呼和浩特参加战友聚会的好机会。然而,他内心里是多么渴望见到亲爱的战友们啊!呼和浩特曾是他与战友们奉献青春年华的地方,那年冬季他参军入伍就在呼和浩特服役,阴山脚下的坝口子就是他当年部队的营房所在地。那里就像是一座革命大熔炉,锤炼了他的身心和意志。几十年来,他一直把在部队的过往经历篆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多少次在睡梦里,他梦到的都是去部队故地重游,与战友重逢见面。他期望有机会到那里再去看看,以了却多年来对部队的深深眷恋。但非常遗憾的是,身体不允许他离开家乡远行。他只能从内心里由衷地感谢人民军队,感恩军队的培养与教育,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从而,使自己变得愈加成熟和坚强起来。他曾设想将来也要让孩子们去当兵,去承担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决心把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老杨,我亲爱的战友,你是多么朴实坚强的好战友啊!过惯了农村生活的老杨不在乎任何艰难困苦,已经完全适应了农村艰苦生活的考验,对农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他的心里,似乎有一种希望之光,始终照亮自己前进的方向。那个希望之光不仅是家国情怀,也包括不变的军人情怀。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看到家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真正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态美丽”的新型农村的宏伟目标。因为,那是包括农村退役军人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想与心愿。我相信,老杨的这个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李文龙,北京籍河北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高级经济师,政府机关公务员,现已退休。爱好文学,经常撰稿。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所写稿件散见于部分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现为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