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笔记|《海滨小城》——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宝妞 2022-11-20 发布于河南

授课教师:徐阳

一.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一、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师:我们刚刚告别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再走进美丽的海滨小城去看一看。齐读课题!(生读)

师 :课 前 大 家 进 行 了 预习。(出示词语)

海 鸥 渔 民 榕 树 石 凳

初 夏 整 洁 凤 凰 躺 下

靠 岸 满 载 每 逢 理 睬

师: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放到句子中,大家都会读吗?

(出示句子:你看他胳臂上的肌肉就知道他臂力一定非常惊人。)(指导“臂”的读音)

师:这些词语都会写吗?

准备听写。

(听写:夏天、满载、靠岸、踩上去,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点评:字词巩固抓多音字、易错字,突破难点。“以文带文课”预习检查环节还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可利用课后第 1 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哪些景象,然后再切入重点段落深入研读。)

二、研读第4、第5、第6自然段,

迁移运用阅读策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知道有些段落是围绕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写的,可以借助段落开头的关键语句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学习《海滨小城》,继续研究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2、第5自然段,都是围绕开头这个关键语句的意思写的。

师:请大家读读《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也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学习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在开头的段落,用“ ”画出这一段的关键语句,用“△”标出关键词语。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读圈画)

师:你找到了哪几个自然段?

生:我找到了第 4、第 5、第6自然段。

生:还有第3自然段。

师:嗯?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哪句话是关键语句?

图片

生:(读)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这段话中不光写了沙滩上的贝壳,还有那些渔船。

师:所以,这段话能不能只借助开头第一句话来理解?

生:(齐)不能。

师:这篇课文中能借助开头第一句话来理解意思的只有第4、第5、第6自然段。我们先来看第 4 自然段。这段话中的关键语句是——

生:(读)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师: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树很多?

生: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许多别的亚热带树木。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树多?

生:许多。

师:有许多亚热带树木,这

句话是说树的什么多?

生:种类多。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树多?

生: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树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就说明有很多树。

生:“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话也能看出树多。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要有很多树才能有红云。

师:是啊。这个自然段后面几句话都是在说小城庭院里的树很多,很美。谁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指导读出感受)

师:再看第 5 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你是怎么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的?

生:我们学过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也写到了榕树,很美。下面这句还写到树下摆着石凳,有很多人在这里休息,这样就更体现出公园的美了。

师:这位同学联系之前学过的课文,体会到公园里树很多、很美。读读这段话,好吗?

(生朗读)

师:再看第 6 自然段,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小城的街道。

师:小城街道有什么特点?

生:街道的路都是由细沙铺成的,街道也美。

师:美在哪儿呢?

生:小城的街道都是由细沙铺成的,我们的街道都是石头铺成的。

师:这里的街道踩上去有什么样的声音?

生:咯吱咯吱地响。

师:非常好听,有音乐感,对吧?

生: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一片落叶也没有,我觉得很整洁。

师: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小城的街道——也很美。

(点评:与《富饶的西沙群岛》第 2、第 5 自然段一样,《海滨小城》第 4、第 5、第 6 自然段的关键语句都在段落开头。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发现相同点,借助段落开头第一句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上一课阅读策略的迁移运用。)

图片

图片

三、研读第1、第2、第3自然段,

初步拓展阅读策略

师:再看看第1至第3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能不能也用刚才的办法来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生:第 1 自然段写了天和海,这是关键词。

生:第1自然段写了天和云朵。

生:这段话主要写“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师:这一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吗?(生摇头)这段话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关键语?

生:不能。

师:这样的段落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就用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找关键词的方法来试试。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海滨小城天和海的景色。

(继续交流)

生:第2自然段写了早晨的景色和朝阳。

生:只写了朝阳。

师:只写了朝阳吗?

生:写了朝阳、战士。

师:朝阳给这些景物和人都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对吧?这段话能不能找到一个关键语句?

生:不能。

师:再看第3自然段。

生: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个段落中好像有两个关键语句。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前面写贝壳,后面又写出海捕鱼的船。

师:这位同学真会发现,掌声送给他!第 3 自然段有两个关键语句,而且一个在开头,一个在中间。

师:通过《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又有了哪些新发现?

生:关键语句不止在开头,还有可能在中间。

生:关键语句的数量不一样,第3自然段就有两个关键语句。

师:我们以后读课文,就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再看课

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意思。海滨小城就像作者说的——又美丽又整洁。这最后一

个自然段和前面的段落是什么关系?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

师:像这样的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怎么来理解?

生:可以找里面的关键词——美丽和整洁。

(点评:《海滨小城》第1、第2、第3自然段情况比较复杂,前面学过的阅读策略不再适用。教师引导学生与第4、第5、第6自然段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点,探索这样的段落该如何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学生有了新的发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所以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师:这段话中好像也有两个关键语句。第4自然段,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香港的海洋公园非常有名。

师:所以香港又是一个旅游胜地。

师: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每到夜晚,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师:请大家再看第 3 自然段,刚才有同学找到了两个关键语句。大家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什么关系?它们两个相互呼应,是吧?这样的段落该怎么理解呢?把前后两个关键语句联系起来!这段话就是说香港是“美食天堂”,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又是一个新的发现!

(点评:第 3 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开头、结尾互相呼应。这样的段落开头一句、结尾一句都可以作为关键语句。学生将前后联系起来对这段话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教师抓住这一段引导辨析,实现了阅读策略的二度拓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反思悟学,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又有了哪些新感悟?最好能一条一条有条理地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关键语句互相联系。

师:你是说刚才读的《香港,璀璨的明珠》第 3 自然段前后有两个关键语句,它们互相联系,是吧?这是我们刚刚学到的。

生:关键语句可能在开头,也可能在中间或结尾。

生: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数量不同。

师:可以借助关键词来理解。

生:借助关键语句可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师:把这五点合起来,我们的理解感悟就比较完整了。今天的作业是看看自己身边哪个地方的景色最美,课外去观察观察,介绍给大家。

(点评:下课前的“反思悟学”一般要全面反思阅读收获,包括内容理解、策略感悟、课前预习、课上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个人表现等,总结经验得失,提出新的疑惑或想法,形成课外拓展设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拓展作业。本课主要是系统梳理阅读策略,但与前面的策略小结略有重复。一节课几个板块往往有反思小结,即小反思,一节课结束也有整节课的反思总结,即大反思。小反思与大反思之间要力避重复。)


《海滨小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表达训练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两个要素一读一写相辅相成,成为这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徐阳老师这节课以教会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主要目标,采用“1 1”“以文带文”课型指导学生不断丰富拓展阅读策略,真正实现了由“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一、合理把握要素渗透的梯度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初步渗透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有些段落是围绕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段落开头的关键语句能帮助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本课教学以此为起点,教师先指导学生找出跟《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第5自然段特点相同的段落,运用刚刚学到的阅读策略理解第4至第6自然段,进一步印证上一课获得的策略感悟;然后重点研读课文第1 至第3自然段,发现这三个段落的特点是有的关键语句不太明显,有的好像有两个关键语句,关键语句也不都在段落开头,具体研究这样的段落该如何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词)来理解意思,实现了阅读策略的初步拓展;之后再以文带文,拓展阅读《香港,璀璨的明珠》,指导学生自主运用前面学过的策略读懂每段话的意思,并通过第3自然段发现“总—分—总”段落结构首尾呼应的特点,意识到这样的段落要第一句、最后一句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实现了阅读策略的二度拓展。整节课围绕着“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有序展开,不断丰富拓展策略感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精选带文联系点

“1 1”“1 X”“以文带文”课,要处理好带入的选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徐阳老师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带文联系点,把《海滨小城》与《香港,璀璨的明珠》前后串起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感悟策略,在带文阅读中运用拓展,由扶到放,逐步提升学生能力。这样,带文阅读就不只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他们的阅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三、紧扣要素,一课一得

“以文带文”课最难的是精心提炼课文教学内容,压缩课文教学时间,把带文阅读挤进课堂。《海滨小城》可以教的东西很多,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思路,由海滨到城内的观察顺序,描写海滨景象、城内景色的具体方法等,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徐阳老师以落实语文要素为主要目标,根据课文段落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感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策略,将课文的“例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课文中的写法领悟,随后可以通过“读写联动”“群文阅读”等方式进行训练。这就避免了在一课教学中既教读又教写、面面俱到、水过地皮湿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扎实到位。此外,本课教学以“课文阅读——带文拓展”为明线,以“独立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反思悟学——达标验学”为暗线,明暗交织,既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充分体现了“以文带文”的课型优势,是校“五环五学”模式与“以文带文”课型融合的积极尝试。“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能梳理出五点策略感悟,已远远超出本单元“交流平台”提示的要求,足见学生策略感悟之深。指导学生不断探索总结阅读策略,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更有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