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面之雅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1-20 发布于上海

作者:王锐

听闻杨叔子先生2022年11月4日晚逝世的消息,心中很悲伤。我认识杨先生是在1999年的12月中旬。
那年正值黄石市教育工会,在全市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这期间,我们想请一位德高望重且学富才博的学者为全市教职工做一场”师德教育“专题报告。
有一次,我参加省教育工会召开的会议。在会间休息闲聊中,听到华中科技大学工会的同事谈及到他们学校的杨叔子前校长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敬佩之情。特别说到杨先生老骥伏枥与教书育人的片段时,他们都带着华科大校园的自豪。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一刻,让我醍醐灌顶了。我想呀,要请的专题报告人,原来就在“灯火阑珊处”呢!
散会后,我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所美丽且学术风气浓郁的校园里,人们都喊杨叔子为”大先生”哩!先生呀,的确很繁忙,找了几个回合,才在远离他办公室的一个教室里侥幸找到了他。杨叔子的名字不仅在湖北,而且在全国教育界早就如雷贯耳了。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首创智能制造的科学家,是首创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家。
面对着这位既鸿儒硕学而又和蔼可亲的老先生,我说明了来意,尽管他的助手说先生的工作日程都排列得满满的,但杨院士却一口答应了我们的邀请。他还说,就是不休息也要去黄石讲讲师德课。
当年12月24日,在市工人文化宫礼堂,杨叔子院士为黄石的教师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师德报告。
偌大的礼堂鸦雀无声,杨院士的报告言简意赅直切主题。他说:“育人是全面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文理兼备的人才。纵观世界文明,其他几个文明现在都已经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消失,还继续在传承和发展。”
杨院士身为机械工程专家,以国士之情怀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杨院士的讲演很实在也富有诗意。他说,中华诗词作为文明的重要元素,现在需要更多人去学习和应用。他还说他出生于江西湖口,工作于武汉,对长江有特殊的感情。于是信手拈来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一首词吟哦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虽是一面之雅,但杨先生的儒雅随和在我的印象中十分深刻。记得在海观山宾馆送杨叔子先生上车时,黄石市总工会主席褚玲让我将一本《维权论》的论文集送给杨先生,杨先生说,今后你写书,我来给你写序吧!之后几年,在新春佳节都收到先生寄来的贺年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