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帖融合的名家李邕,在书法上学了谁?运用了哪些方法?

 书法古今 2022-11-20 发布于陕西

唐代书法家李邕,不仅在政治上有所贡献,因为在任太守期间,造福于民,被人们称为“李北海”,而且在书法上的成就也被人们所认可和学习,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创造了书法上的很多成就,他是魏晋以来一直用楷书写碑文而用行书来写的第一人,也是唐以来碑帖融合的书法名家之一,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称其为“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可见李邕不仅在当时,更是在后世当中的书法也是被人们所赞誉的书法名家。

李邕在书法上都学了谁?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李邕是自幼聪慧,少时成名,而他的书法也是自幼开始学习的,《宣和书谱》“李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王右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可见,李邕的书法是从王羲之那里开始学起的,由于他对书法的喜爱,加上旁人的指点,而得了王羲之的精髓,不仅如此,他还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学到了其奥妙,也是摆脱了古人的旧习,而自成一家的,因此,人们认为,李邕的书法,尤其是行书让人观后总有笔力一新的感受。

但从李邕遗留下来的一些碑文字帖来看,李邕的书法并非只是学习了王羲之一家,或者是王献之等人的。米芾说在《海岳名言》中说:“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意思是说,李邕的书法虽然是脱离了王献之,但也缺少了一些纤纤之意。但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并非说他只是学习了王羲之一个人的,而且还学习过王献之的书法。

李邕书法的笔力并不是完全来自于魏晋书法,而且他在对南北朝书法的碑版书法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否则其笔力不可能有如此遒劲之力。李志敏评价“李北海的《麓山寺碑》,其朴实厚重无疑来自北碑”。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学习北碑书法会增加书写的笔力?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完全是因为碑版书法既有刀力,也有笔力,学此书法后,会给书写的笔力增加出处。

学谁像谁不可取?

这个观点并不是当代人的发明创造。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就曾针对一个把《兰亭序》临摹得惟妙惟肖的人说到,这个人将来在书法上不会有大的成就。果然,那些叫章惇的人一直在书法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他在学习书法中就是因为把字写得太像而没有自己的风格。当代一些书法家也一直强调,学习书法不要临摹得太像。而这个观点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中,要尽量脱离古人,也就是说:要学古,也要脱古。

李邕在书法上是以魏晋为基,始终没有偏离这个方法,尽管他后来在北朝书法上有所深入,但这个时候,他也完全写成北朝书法,而是在这里练就笔力。笔力是书法在书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些人写字之所以写得点画漂浮,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书写中的笔力,这一点,古人其实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李邕就是其中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