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古传奇——海南潭门渔民捕鱼的“十八般武艺”

 fengshulanrilr 2022-11-20 发布于海南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智渔在「让渔回家」项目调查中所记录下的潭门故事,一起感受“潭门十八般武艺”带来的冲击吧——




很多人说,即使在渔村众多的海南,要找到真正的渔民,还是得去古港潭门。

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那些身怀绝学的出尘侠士,潭门的渔民,有独门秘籍《更路簿》,记载了他们早年垦拓三沙海域的种种信息。更有独门秘技——潜水捕捞。从事潜水捕捞的渔民们,自小练就了不带氧气设备,就能潜到20米水深处待上三四分钟的本领,经验老道的渔民,甚至能潜到30米深。

Image
现代的潭门渔民已有了专业的潜水服

由于捕捞、防护工具简陋,长期潜水也会对耳膜造成伤害,其实这种捕捞方式危险性很高,潭门渔民如此犯险,是为了捕捞三沙的珊瑚礁礁盘区域的活鱼,再移至船内饲养。等再回到潭门,上岸不过片刻,各种稀奇鱼类便被一抢而空。

Image
一筐筐从三沙运回来的渔获正在转运上岸

潭门渔民潜水捕捞,实际上靠的不是逞勇,他们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栖息在珊瑚礁间的青衣鱼、鹦嘴鱼、乌眉鱼、老虎斑等鱼类,通常都是日行性物种,所以渔民们会等到天全黑时,再拿着防水手电筒潜入海底,这种时候,把网兜罩在鱼前方,从后轻推正在熟睡的鱼,它们一惊醒就会钻到网兜里面,既省力,又能避免鱼闪躲挣脱中造成鳞片掉落或受伤而影响价格。

Image
潭门渔民自己制作的潜水镜和捕捞工具 王利兵

为什么会有这么传奇的捕捞方式?据广州大学的王利兵老师介绍:“西沙南沙海域都是珊瑚礁,没办法用渔网作业,潭门渔民就发明了独特的潜水捕鱼。他们的潜水方式俗称“丹气潜水”或者“下氧”,简单来说就是徒手或者拿个鱼叉,憋一口气后就潜到水下抓鱼。过去没有潜水镜,潭门渔民就用玻璃、橡胶等简单材料自己做潜水镜。在风帆时代,渔船缺乏制冰设备,潭门渔民并不捕捞不易保存的鱼类,他们主要捕捞相对容易保存的海参、公螺肉等;潭门渔民还会在鲨鱼睡着的时候,悄悄潜到水下用绳子绑住鲨鱼的尾巴,再通过船的拉力把鲨鱼捕上来;机械化方便后,潭门渔民潜水捕捞的品种多了一些,到了后来甚至只捕捞珍贵的活鱼,船舱加水打氧,鱼活着运输回港。”

除了捕鱼,还会捕捞海参或马蹄螺等值钱的渔获。

Image

现在七八十岁的老渔民潜水功夫依旧十分了得,最厉害的能下潜到作业深度,憋气四五分钟;不过为了延长潜水时间,现在的渔船都配上了超长的氧气管,渔民潜水捕鱼也有了团队的合作和分工,他们潜水围网,瓮中捉鳖捕捉活鱼。

Image
“潭门赶海节”现已成为当地一项旅游活动

Image

潭门渔民的传统渔场在西沙和南沙群岛,那里远离陆地,出海1-3个月才能来回一趟。由于远海捕捞经常会遇上天灾、海盗,潭门渔民都联帮出海、结伴而行,每次捕鱼必有四五艘大船同时出发,每一艘渔船上有20个左右的渔民共同生活。他们相信人多力量大,在海上发生意外时,也能够共同克服困难。

Image

潭门港附近散布着珊瑚礁,渔船的体积、吃水就不能太大,所以潭门的远海捕捞渔船又跟其他地方的远海捕捞渔船不同,体积很小,还几乎都是百来吨的木船。


Image

大渔船都不敢太靠近礁盘,渔民就一人一条小艇,一人接一条氧气管,深入礁盘分工到特定位置。捕鱼开始了,渔民拉着围网潜水,将鱼群困在珊瑚礁的一个角落后,一部分人就钻进网里,用单人抄网捕捞石斑、龙虾、海参、青衣等珍贵珊瑚礁海产。他们一个礁盘一个礁盘地捕鱼,待船舱都装不下了,便沿着最近的路线返回潭门港。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五彩斑斓的珊瑚礁鱼类

传统的潜水捕捞作业不同于渔网捕捞,是一种十分原始的捕鱼方式,不会破坏海底珊瑚礁。然而如今机械化和商业化的捕捞方式,对海洋资源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海洋环境越来越差,海里的鱼也越来越少了。潭门渔民现在再到珊瑚礁区捕鱼,已难寻觅到珍贵鱼类的踪影。

Image

如此,传承多年的潜水捕捞作业是否还能持续下去呢?面对时代的变迁,他们是应该继续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顺应时代作出改变,放弃传统的捕捞技术呢?不管他们做何选择,潭门渔人勇敢耕海的开拓精神仍在继续。

Image

作  者丨王松子 黄晓健 杨禾馨
排  版丨鲷鱼烧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