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岁孩子被生父打死:令人叹扼的悲剧为何会在中国家庭不断上演?

 谢耳朵馆长 2022-11-20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浏览到这个话题,脑子里就蹦出了那个被父亲和后妈虐待致死的8岁男孩。在邻居录下来的视频中,男孩一声声的:“爸爸不要打了,爸爸不要打了”并没有让暴怒的男人停下施暴的双手。

视频中孩子撕心裂肺的哀求,就算是个陌生人听了都于心不忍,很难想象生为父亲的他是怎么下狠手将孩子虐待致死的。
也很难感同身受一个8岁的孩子被自己亲生父亲打死时的绝望。

亲生父亲为何能下狠手把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8岁儿子打死呢?孩子的亲生母亲在孩子3岁时就过世了,孩子的爸爸找了个年轻的后妈,婚后夫妻二人生活不如意,经常发生争吵,父亲就将这些怒气都撒到孩子身上。
每次夫妻二人一吵架,孩子就少不了一顿毒打。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孩子却成为了出气筒,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心理的扭曲。
人都是有控制欲望的,生活中的不如意满足不了自己的控制欲望,就将这些不如意的情绪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施暴实现控制欲念的满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叫情绪转移。


家庭中的霸凌主义

“情绪转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是指由于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的情绪,不能得到直接的释放,就会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一般都是比自己弱小、等级更低的对象,从而得到情绪的释放,缓解心理压力。
比如真实案例:一夫妻离婚四年,孩子判给了爸爸,四年后爸爸突然经常对儿子进行殴打、关禁闭等家庭暴力行为。
让男人性格发生逆转的原因就是前妻在离婚第四年找到了新欢。

夫妻二人离婚后并没有分开住,四年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前面的四年都相安无事,但是在第四年,前妻找到了一个新的对象并结婚,这便成为男人开始家暴的始因。
虽然离婚了,但是接受不了前妻和其他男人在一起的事实并且无法将这种情绪向前妻发泄,就将这种无法控制前妻的无力感和落败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并通过暴力殴打,关禁闭等方式来进行宣泄。
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转移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身上,而且自己对于这种家暴行为不以为然,狡辩称只是对孩子的“管教”。

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询问周末能不能和好朋友出去玩,就被男人认为是不听自己话贪玩,而遭受毒打。

“管教”成为隐藏自己实际心理的借口,而且这种行为是很多具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的共性。
孩子被父母看作是归属于自己的私有物,“管教”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借由“管教”的正当理由来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暴力行为。
就算孩子能在这样长期的家庭暴力中有幸长大,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哲学教授傅佩荣说:“
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拥有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些同样会有相同的心理问题,会产生自卑、易怒、转移情绪到弱者身上、甚至产生抑郁症、自残等行为,还有的会患上屈服于父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为人质情结,在长期的受虐中对施暴者产生认同、主动配合、顺从、依恋的态度和行为。
在父母的施暴中,因为恐惧和心理的扭曲屈服于父母的暴力之下,不敢违背父母,他们会选择讨好、顺从,或者封闭自己,排斥、抗拒亲密关系,甚至用同样的暴力方式伤害其他人,并会将这种施暴行为带入到下一代。
这也是为什么说暴力是会遗传的,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受虐者会潜移默化的认为家暴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暴力是让人归顺自己的方式,遇到情绪无法消解时就会产生暴力行为,甚至心理极度扭曲,产生极端无差别暴力和报复社会的行为。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恩爱的夫妻关系都是对孩子有利的教育方式,任何的理由都不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借口。
“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却在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家庭应该是滋养爱的地方,不要让它成为“暴力的战场”,任何有暴力的地方都是犯罪现场,即使这个地方是家。
家庭应该是让人成长,让爱生长的地方,家人可以帮助你缓解负面情绪,而不是成为你宣泄情绪的工具。
都说父母是孩子在天上亲自挑选的,愿每一个父母都能自信说出“如果有来世,请继续做我的孩子”。最后,希望开篇的案例不再发生,作为父母,与孩子建立有边界感、健康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你在孩子抚养过程中遇到了难题,私信我,我和你聊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