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利润狂增281%,比亚迪做对了什么?

 乔诺咨询 2022-11-20 发布于上海

回复“战略”,了解更多战略管理智慧

来源/ 乔诺咨询
撰文/ Criss
编辑/ Jeff,Criss

近几年,在疫情带来的公共交通压力“双碳”的长期目标下,中国市场的“全面电车化”得以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赛道充满高增长的空间

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占全球比重超50%。

作为代表性企业的比亚迪,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2676.88亿,同比增长84.37%,净利润93.11亿元,同比增长281.13%;截止至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135万辆,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一骑绝尘,占比超30%。

但同时,无论是新兴品牌,还是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如何解决用户端诉求,依旧是摆在各大车企面前的难题。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痛点

 成本飞涨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激增,伴随而来的是动力电池需求的暴增,甚至一度供不应求。

压力下,车企的策略之一便是对旗下的新能源汽车涨价。

目前,无论是“蔚小理”等新造车企业,还是广汽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处于高投入阶段,动力电池成本上升,不涨价基本就意味着亏本。

除动力电池外,其他相关关键材料的价格浮动,也给车企带来巨大压力。

 充电难,充电桩设施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和市场占有率在快速提升,但困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里程焦虑”等问题,似乎依旧没有解决。

澎湃新闻曾报道,“几名男子为抢充电桩大打出手,一人紧紧抱着充电枪不放”、“在高速途中的司机,因担心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撑不住,不敢开空调,坐在路边乘凉”……之所以会发生这些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充电桩资源有限,无法快速解决续航的问题。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车桩比为2.5:1,远未达到1:1。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现阶段的充电桩布局,不足以支撑其市场的规模化发展。部分高峰远行时间,经常出现“车多桩少”的场景,充电桩的数量缺口仍然比较明显。

 新能源补贴退坡,或影响用户购车量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退坡5400元,比去年低了30%。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也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对大部分仍未实现盈利的新造车企业来说,减少的补贴只能通过提高终端价格转移给客户。

由于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燃油车成本更高,免除前者的购置税一直是推广新能源的重要措施,不少用户也是因此选择新能源汽车产品。

中汽协预测,在补贴持续退坡后,用户的购车成本增加,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一定程度上会重新判断是否有购买的必要。



车企龙头比亚迪:深度布局领域
基于以上痛点,为了避免市场份额流失,新能源汽车不得不面临——
  • 在价格层面,需要降本应对政策的改变,使产品售价有足够的竞争力;
  • 在社会层面,需要增加/升级充电基础设施来减缓“充电难”的焦虑;
  • 而在自身产品层面,则需要续航更久的电池,彻底解决续航问题。

对此,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龙头,早已深度布局,加大上下游的投资。

 电池方面 

2020年3月,比亚迪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其研发的刀片电池,宣称“刀片电池兼具长寿命、长续航,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引领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新高度。”

在此之前,比亚迪经历了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的业务转型。作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主要客户包括三星、华为等手机领导厂商。

而公司也自研了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等主流动力电池技术。公司动力电池业务与汽车业务协同发展,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二。

除整车外,比亚迪已经进一步入局动力电池市场,抢占份额,通过刀片电池增加收入,同时降低自产汽车的成本。

 充电桩方面 

年初,比亚迪就正式宣布与壳牌合作充电桩,共同推进能源转型,携手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比亚迪不必找寻地方建立充电桩,直接依托壳牌加油站;而壳牌也不需要自己投入大量现金流,只等着比亚迪出资、出技术建设,坐享其成。比亚迪与壳牌油站实现完美互补。

并且比亚迪与壳牌同步表示,将会为比亚迪的个人与商业客户提供专属的会员服务,其中包括商用客户开发车队解决方案以及专属充电服务。

据悉,壳牌与比亚迪已经在计划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深圳进行试点,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未来铺开到全国各地。

在比亚迪不断完善产业链,加深上下游投资创新的背后,其实是对其自身能产生利润区的战略控制点,有着很深的理解。

图片源于网络


战略控制点:企业的护城河

战略控制点,是企业的护城河,是能支撑价值定位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战略规划的重要目标,就是让企业识别并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斯莱沃斯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把战略控制点分为无、低、中、高四层维度(每个维度的不同战略控制点最高指数为10个)。

从分级中,我们可以看到:
  • 低级的做产品,实现成本领先优势;
  • 中级的做品牌,做专利,实现技术领先优势;
  • 而高级的做价值链,做行业标准,实现行业的领导地位;
  • 而想要在高级中再突破,则需领先对手10年的先进管理,并独占资源(唯一牌照、唯一专利、唯一资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只有市场份额的老大,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战略控制点可以——
  • 让业务设计的盈利具有可持续性;
  • 保护利润来源,避免受强大的客户和竞争者模仿的影响;
  • 减少产业政策或贸易政策的打压影响。

以比亚迪为例:

 让业务设计的盈利具有可持续性 

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曾经的比亚迪是凭借制造电池起家的。而除了电池业务之外,比亚迪还从事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云轨云巴业务。

凭借技术领域扎实的基底,比亚迪2008年就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并迅速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目前,比亚迪的产品覆盖燃油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覆盖最全面的厂商之一。

电池领域的持续精进和迭代,让比亚迪成为国内头部企业、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厂商、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二。

云轨云巴业务,则开创性打造新城市公共交通解决方案,用于配合新能源汽车,实现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立体化覆盖。

各业务的协同有效发展,让企业的盈利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保护利润来源,避免受到客户与竞争者的影响 

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新能源汽车几乎全部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且,比亚迪能够自主完成从造电池到造车的全过程,堪称是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

从光伏到储能;从汽车到云轨、云巴;从商用车到乘用车;从纯电动汽车到插电混动汽车;产品系列从DM插电式混动汽车演化为DMIDMP(两个系列均为超级混动技术产品,存在动力、油耗、续航等区别);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网联......

“说过后,不久就能实现量产”的可怕生产力,和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有种“高手不说话”的感觉。

为了保护利润来源,避免受到强势客户“卡脖子”,或竞争者的影响,比亚迪对动力电池的研发一刻也没有停过。

在刀片电池对自身产品的成功后,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产能空缺,比亚迪决心入局动力电池赛道,进一步提升自身战略控制力。

“汽车之家”发布的一条视频中,号称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能最苛刻的“针刺试验”,分别对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比亚迪刀片电池进行了测试,充分展示了刀片电池的安全能力。该视频在网上引起极大关注,给同行带来的压力,可见一斑。

全方位研发与储备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拓展产业链、市场布局,大大提升了比亚迪的战略控制力,确保在未来的路线之争中始终占领先机,牢牢占据市场份额。

 坚持研发与创新,减少受到政策的影响 

尽管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疫情散发、新能源汽车政策利好滑坡等诸多不利因素,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仍持续增长。

今年上半年,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14.9%的背景下,DM插混车型累计销售约31.5万辆,同比增长454.22%;比亚迪“汉”家族累计销量超25万辆,成为首款达成“均价、销量双25万+”的中国品牌车型。

惊人的成绩背后,是27年持续不断地创新,驱使比亚迪形成了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子四大产业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成为一家提供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500强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还将继续加大全产业链研发投入,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超100亿元,同比增长36.03%。截至目前,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3.7万项、授权专利2.5万项

研发上的持续发力,和完善的集团产品矩阵,使比亚迪的战略控制点处于高位,业务遍地开花,具备了穿越周期的强大能力。

只有打造战略控制点,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控制力,才有可能在行业里具备长期竞争力。

没有战略控制点,或者只是“低、中”级别的企业,战略往往无法落地,在新一轮的危机和行业周期下,会面临跟不上队的窘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