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源上来说是相同的,即一切万有皆源于“一”,都是由“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演化而来。因此,岩土体与人体一样是具有生命的,而作为老中医式的岩土工程学科,其病害的防治是完全可以借鉴中医对人体病害的防治之法。岩土病害的防治应同时关注岩土体的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尤其是岩土体无形部分的合理调理,可有效提高岩土体的自身素质,从而增强抵御邪气入侵,提高岩土体机体平衡而保持健康。正如医治病体如果仅限于有形的物质或肉体,那可能仅是治标而非治本。对于岩土体无形部分研究,重点就类似于中医对人体“三焦”的掌控,从而达到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和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研究人体的重点在于“气”,而气依据其能量结构可分为,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部分气。其中上焦气指人体自主呼吸之气,又称清气,属于人体外圈的浅层之气;中焦气指主要指胎儿时的脐带气、血和出生后的消化之气,故又称脾胃之气,属于人体中层之气;下焦指父母“精”化的元气,精气,属于人体深层的根本之气。此三气中,上焦和中焦之气为后天之气,而下焦为先天之气。人体须三气合一,方为人体健康之本。 图1 人体三焦气的生成与分布 三焦之气的分布差异和能量虚实,以及相互之间的互通运行状态,形成了不同的人体体质。因此,对于同样具有生命的岩土体而言,与外界相接的大气影响层中的温度场、渗流场形成的上焦之气为浅层外圈之气,深层原生的物质、结构组成岩土体形成的下焦之气为岩土体的根本之气,连接浅、深层场、物交流转换的中层之气为中焦之气。只有确保地层中的这三层岩土体之中的内外之气通达顺畅,场地之气保持平衡,才是有效防治岩土体病害的关键所在。因此,对病害的防治不能仅限于局部和外在的形体,而且要重点抓住内部的三焦之气交流互通和平衡,提高坡体的自身素质,从而达到有效抵抗病害的能力。因此,其中任何一气过盛或过衰都会导致岩土体病害的出现。里面的气过盛时就会向外扩张,即为“开”,需要把里面多余的能量带出去,也就是我们说的“泻”。就如同坡体里的地下水较多时就会在地表渗出。一旦地下水过多,就可能造成坡体发生病害。这时我们就应先将岩土体过多的地下水进行排泄,即为泻。而此时如果防治工程采用不合时宜的大量注浆加固,就可能造成“补泻”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坡体病害的恶化。里面的气过衰时就会向内收,即为“阖”,需要对外面的能量带进来或收回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补”。就如同岩土体精气不足而肾虚时,需减小工程扰动对岩土体元气的耗费,或适当采用土工格栅、固化剂等“补”药,内敛体内之精气,提高岩土体的抗病体质或能力。 岩土体的病害亦为三焦之气的虚实出了问题,过量降雨、开挖可能会造成根本的下焦之气严重受损致“虚”,从而传递至中层导致中焦之气欠缺,使坡体中渗流场、应力场等的平衡打破。而地表的上焦之气偏“泻”同样会造成中焦亏损,也就会导致岩土体出现病害。因此,岩土体出现病害时是以“开”为主,还是以“阖”为主,要根据岩土体中当时的三焦之气进行综合评价。即要遵循实病要开,虚病要阖的原则。并不是所有的岩土体病害都是需要“补”的,而可能是需要“泻”,否则岩土体的病害水无法根治。如著名的深汕101滑坡当年设置了三排抗滑桩+抗滑明洞+反压的大补工程,却在多年后由于地下水前期没有处治,导致10年后滑坡出现全面复活使支挡工程出现大规模变形。后来在滑坡中后部设置了两排截水盲洞,大幅降低了坡体的地下水,以极小的代价有效处治滑坡的变形问题,可谓四两拔千斤,这其实是也中医的治本之道。再如软土中病害的防治应以“开”为主,即通过排水固结提高土体自身强度。反之,土体中含水量过少无法达到有效的密实度时应以“阖”为主,即通过适当的含水量调节提高土体的基质吸力等。总之,只有达到岩土体内外表里气机的自然顺畅,确保岩土体中的“场”的稳定,就可有效预防岩土病害的产生。当然,这种“开”“阖”也须兼顾至天地气运的大方向,即所谓的“势”。如盛夏之季与隆冬之时,防治同一个岩土体病害的方式和时机也是会有差别的。基于此,作为大地的医生,岩土工作者在进行病害处治时,应首先查明岩土体的自身体质虚实,不能用自己固有的思路在机械进行“补泻”和“去阖”。这也是岩土工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最重要原因,切忌没有去现场就凭一些道听途说盲目开具药方。就如同感冒具有虚、实、冷、热之分一样,一定要区别是上焦、中焦还是下焦之气不足所致,是需要“开”还是要“阖”。否则,一旦妄下结论就可能造成病症的加重。 由此可见,岩土病害的防治应首先从大处着手,即先定性,方能定量。应先看清病害的特征,判断其虚实,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理想状态。否则,如果仅考虑岩土体的外在有形之态,忽略岩土体的内在无形之态,就可能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出现,这也是我们反对地形选线、选址,而提倡地质选线、选址的原因所在。
|